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村
作者:董嗣杲 〔宋代〕
暮役朝行此可停,
临平山色入船青。
烟窰惨淡多逃户,
泥井虚圆有废亭。
贫衲施茶营屋小,
老渔曝网绕篱腥。
客怀久困飘萧里,
风撼枯桐不可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村庄的萧条景象。夕阳西下,白天的劳作刚刚结束,这里可以稍作停留。临近的平山映入船中,显得一片青翠。村庄的烟囱黯淡无光,许多房屋已无人居住。泥泞的井口空荡荡的,周围只有废弃的亭子。贫穷的和尚在小屋里施茶,老渔夫在篱笆旁晒网,散发着腥味。旅客在这个孤寂的地方长久困扰,风摇曳着枯萎的桐树,发出的声音无法听清。
注释:
- 暮役:指傍晚的工作。
- 临平:指靠近平山。
- 烟窰:指烟囱,通常与炊烟有关。
- 逃户:指逃离的住户,表示村庄荒凉。
- 泥井:指土井,井口被泥土覆盖,无法使用。
- 贫衲:指贫穷的和尚,衲是指僧衣。
- 曝网:指将渔网晒干。
- 萧里:萧瑟的地方,形容环境的冷清。
- 不可听:形容声音微弱,难以听见。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贫困和荒凉的村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辛与不易,或许暗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描绘自然与社会景象,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一个社会动荡,许多地方开始衰退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谢村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无奈。
诗歌鉴赏:
董嗣杲的《谢村》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萧条村庄的景象。诗的开头便以“暮役朝行”引入,既展现出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也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临平山色入船青”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但随即“烟窰惨淡多逃户”却再度将读者带回现实,村庄的荒凉与人烟稀少形成鲜明对比。
“泥井虚圆有废亭”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荒凉的感觉。诗中提到的“贫衲施茶营屋小”,以及“老渔曝网绕篱腥”,展现了村庄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贫困的气息。最后两句“客怀久困飘萧里,风撼枯桐不可听”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旅客在这种环境中倍感压抑,枯桐的摇曳声也是一种无声的哀叹。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也有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役朝行此可停:描绘了一天的劳作结束,旅人在此停留的情景。
- 临平山色入船青:船只上的景色映衬着临近的青山,展现自然之美。
- 烟窰惨淡多逃户:村庄的烟囱暗淡无光,许多房屋已无人居住,显示村庄的荒凉。
- 泥井虚圆有废亭:泥井空虚,周围只有废弃的亭子,描绘了村庄的衰败。
- 贫衲施茶营屋小:贫穷的和尚在小屋里施茶,展现了简单的生活。
- 老渔曝网绕篱腥:老渔夫在篱笆旁晒网,腥味弥漫,生动描绘乡村生活。
- 客怀久困飘萧里:旅客在这种环境中感到孤独与困扰,内心的情感流露。
- 风撼枯桐不可听:风摇曳着枯桐,声音微弱,传达出一种无声的哀伤。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比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色与村庄荒凉之间的鲜明对比;拟人则体现在“风撼枯桐”的描写中,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贫穷凋敝的村庄,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及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烟窰:象征人们的生活,但因荒废而显得惨淡。
- 泥井:象征生活的困境,无法满足基本需求。
- 枯桐:象征孤独与衰退,联系到人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是什么样的村庄?
- A. 繁华热闹
- B. 贫穷荒凉
- C. 美丽富饶
- D. 现代化
-
诗人用“风撼枯桐”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和无奈
- C. 兴奋
- D. 愤怒
-
“泥井虚圆有废亭”中“废亭”指的是什么?
- A. 全新的亭子
- B. 荒废的亭子
- C. 美丽的亭子
- D. 充满人气的亭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吟咏孤独与思乡之情。
- 《村居》高鼎:描绘田园风光与乡村生活的美好。
诗词对比:
- 董嗣杲的《谢村》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战争与困苦对生活的影响,但《谢村》更专注于乡村的荒凉,而《春望》则更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