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昔春郊共踏青,
十人中已九凋零。
溘先未遣随朝落,
殿后姑留作曙星。
老眼蝇书犹可读,
微聋蚁闹不须听。
申公岁晚殊多事,
白首番番诣汉廷。
白话文翻译:
回想往年春天的郊外踏青时,
十个人中已经有九个凋零。
虽然老朋友还未随朝露而落,
殿后姑姑留作晨星。
我这双老眼仍能看清书信,
即使耳朵微聋也不必在意蚂蚁的喧闹。
申公年末事务繁多,
我白头翁多次拜访汉廷。
注释:
- 忆昔:回想往昔。
- 踏青:春天外出游玩、踏青。
- 凋零:指衰败、减少。
- 溘先:指早逝的人,"溘"有突然、急促之意。
- 随朝落:随早晨的露水而落,喻指生命的短暂。
- 殿后:指在后面的,可能是指老友的遗留。
- 姑留作曙星:姑姑的身影仍留在晨曦中,象征不忘的情感。
- 老眼蝇书:老眼如蝇,形容视力差,但仍能阅读。
- 微聋蚁闹:耳朵轻微失聪,不必理会小事的烦扰。
- 申公:指申公豹,历史上有多事之秋,象征复杂的政治局势。
- 白首:指年老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仲明,号白沙,宋代诗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特别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派风格为主。他的作品多涉及历史、政治和个人情感,常常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创作背景:
《忆昔》是刘克庄在晚年所作,诗中反映了他对昔日友人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经历了社会动荡和个人坎坷后,他对春天的踏青之景的回忆,显得格外沉重和富于哲理。
诗歌鉴赏:
《忆昔》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春天的郊外踏青,刘克庄引发了对往昔友人的思念和对生命流逝的深沉反思。首句“忆昔春郊共踏青”,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象征着年轻时的欢乐与活力。然而,紧接着的“十人中已九凋零”,则瞬间转化为令人心痛的现实,突显出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脆弱。
诗中“溘先未遣随朝落,殿后姑留作曙星”,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早逝的哀悼,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对留存记忆的珍惜。即使在老年,刘克庄依然保持着阅读的能力,展示出他对知识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微聋蚁闹不须听”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小事的漠视,也反映了他对生活中琐事的淡然态度。最后两句提到“申公岁晚殊多事”,则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表现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感受。
整首诗在怀旧与反思中交织,抒发了诗人对逝去青春和逝去友人的无限感慨,呈现出一种深沉而又清晰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春郊共踏青:回忆往年春天一起外出游玩的情景,传达了一种温馨的怀旧之情。
- 十人中已九凋零:暗示时光荏苒,昔日的朋友几乎都已离世,突显生命的脆弱。
- 溘先未遣随朝落:友情仍在,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与珍重。
- 殿后姑留作曙星:姑姑的身影如晨星般留存,象征着希望与记忆的延续。
- 老眼蝇书犹可读:尽管年老视力减退,但仍能阅读,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求。
- 微聋蚁闹不须听:对生活琐事不以为意,表明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 申公岁晚殊多事:提到政治上的复杂性,反映出对社会局势的关注与思考。
- 白首番番诣汉廷:老年人多次前往汉廷,暗示诗人对政治的参与和关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昔日的欢乐与如今的悲伤,增强了情感的对立。
- 象征:春天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希望,而“凋零”则象征着失去。
- 拟人:将“朝露”与人类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生命的短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怀旧为主题,深刻探讨生命的无常与友谊的珍贵,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深思。
意象分析:
- 春郊:象征新生与希望,代表青春时光的美好。
- 凋零:代表老去与失去,隐喻生命的终结。
- 朝露:象征短暂与脆弱,表达生命的无常。
- 曙星:象征希望与记忆,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忆昔春郊共踏青”中的“踏青”指的是什么?
A. 春游
B. 秋游
C. 冬游 -
诗中提到“十人中已九凋零”,下面哪种理解最准确?
A. 生命的短暂
B. 春天的美好
C. 友谊的珍贵 -
“微聋蚁闹不须听”这句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生活琐事的关心
B. 对生活琐事的漠视
C. 对生活的绝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生活的思考。两者都通过对比生与死、希望与失落,展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