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锺山》

时间: 2025-01-25 23:08:22

伫立望锺山,阳春更萧瑟。

暮寻北郭归,故绕东冈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锺山
王安石

伫立望锺山,阳春更萧瑟。
暮寻北郭归,故绕东冈出。

白话文翻译:

我伫立在这里,望着锺山,春天的阳光反而显得更加萧瑟。
黄昏时分,我从北边的村子归来,却故意绕道东面的山冈出来。

注释:

  • 伫立:站立,停留。
  • :远望,注视。
  • 锺山:指特定的山名,可能是王安石所熟悉的景点。
  • 阳春:春天的阳光。
  • 萧瑟:形容秋冬的寒冷景象,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冷清。
  • :傍晚,黄昏。
  • 北郭:北边的村落或城区。
  • 故绕:故意绕行,特意选择的路径。
  • 东冈:东边的山冈,地形的描述。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望锺山”可以看出诗人深厚的自然情感与对故乡的依恋。王安石的诗作常常反映个人感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了他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切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荆公,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政治和经济改革来改善社会。他的诗词多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创作背景:

《望锺山》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某个阶段,可能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感慨。在他积极参与变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挫折和反对,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

诗歌鉴赏:

《望锺山》是一首凝练而富有情感的诗作。开头以“伫立望锺山”引入,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深情。春日的阳光在这里并没有带来温暖,反而显得萧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伤。这种意象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反差,春天本应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显得冷清而凄凉。

“暮寻北郭归,故绕东冈出”则展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回家的情景。他选择绕道而行,或许是在故意回避某些情感或回忆,也可能是在追寻一种更深的心灵安宁。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伫立望锺山:诗人静静地站立,注视着锺山,表现出一种凝重的心情。
  2. 阳春更萧瑟:阳光明媚的春天却让人感到萧瑟,暗示内心的不安与失落。
  3. 暮寻北郭归:黄昏时分,诗人从北边的村落归来,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4. 故绕东冈出:故意选择绕道,展现了他对某种情感的回避,或是对自然的依恋。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与萧瑟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意象:锺山、春天、黄昏等意象交织,形成了诗的情感背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春天的阳光下感受到的孤独与萧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内心复杂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锺山:象征着故乡,承载着诗人深厚的情感。
  • 阳春:代表生命和希望,但在诗中却显得无力。
  • 萧瑟:与阳春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黄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伫立”是什么意思? a. 快速走动
    b. 静静站立
    c. 坐着休息

  2. “阳春更萧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与欢乐
    b. 寂寞与失落
    c. 兴奋与期待

  3. 诗人选择绕道而行,可能是因为: a. 想要欣赏风景
    b. 回避某种情感
    c. 想要锻炼身体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望锺山》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但王安石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