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时间: 2025-01-11 05:53:22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白话文翻译

风吹动屋顶的瓦片,正好砸在我的头上。
瓦片也在破碎,难道只有我的血在流吗?
我最终不会责怪它,这瓦片本身也没有自由。
世间众生都在造作恶行,也有一次机会得到解脱。
它们不知道这个机会,所以才自认有罪。
这只值得同情,劝它们好好修行。
怎么可以自己迷惑,跟它们成为冤仇呢?

注释

  • :指屋顶的瓦片。
  • :指“它”,这里指代瓦片。
  • 众生:泛指所有生灵。
  • 机抽:机会、契机。
  • 愆尤:过失的自责。
  • 迷闷:迷惑、烦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溪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他的诗词作品风格独特,常常带有深刻的哲理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是王安石模仿唐代寒山拾得诗风而作的诗作,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此首诗表现了对众生苦难的同情以及劝诫人们修行的思想,反映了王安石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风吹瓦堕屋”的画面开篇,生动地描绘了一种突发的、意外的冲击感。诗人以瓦片砸头的事件引入,象征着生活中不可预知的苦难与挫折。接下来,诗人以“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的反思,表露出一种宽容的心态,强调了人生的共同苦难。这个转折点让读者深思,瓦片的破碎其实是无意识的结果,正如众生的无知与恶行。

诗中“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的句子充满了悲悯之情。这里,瓦片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表现了诗人对众生困境的理解与同情。王安石在这里表达了人对于命运的无力与个体的悲悯。诗的最后几句则通过对“机抽”的阐释,强调众生应当觉悟,努力修行,避免自我陷入迷惑与仇恨的泥淖。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的关怀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描绘了突如其来的不幸。
  •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强调了痛苦的普遍性。
  •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表达了对瓦片的同情,认为它也是无奈的。
  •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指出众生的恶行与转机并存。
  •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众生因无知而自责。
  •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呼吁众生应觉悟,修行自省。
  •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劝诫人们不要陷入仇恨。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瓦亦自破碎”赋予瓦片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瓦片象征众生,突出其无奈与痛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众生的同情,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修行的重要,倡导人们在面对困苦时应保持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脆弱与无奈。
  • :代表不可预知的外部力量。
  • 血流:象征痛苦与牺牲。
  • 众生:广泛的生命体,代表社会的各个层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瓦”是用来象征什么?

    • A. 人生的苦难
    • B. 自然的力量
    • C. 生命的脆弱
  2.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对人性的冷漠
    • B. 对众生的同情与劝诫
    • C. 对权力的批判
  3. 诗中提到的“机抽”是什么意思?

    • A. 一种工具
    • B. 一次机会
    • C. 一种困境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寒山诗集》:寒山的诗作,探讨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 《离骚》:屈原的长诗,表现个人的苦闷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李白
    • 王安石的诗多具有哲理性,关注人性与社会;李白的诗则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豪放。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