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甫咏雪》

时间: 2024-09-19 21:17:37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
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
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
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
只忆青天万里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四面八方的风云奔涌而来,我坐在高山之上,看着如玉般的山垄高耸。治理险恶和污秽的环境并非没有德行,而能够滋润干枯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才华。势力强大时,往往会怀疑自己包揽了所有的土地;当功业成就时,内心却渴望春天的回归。即使在寒冷的乡村,也不再盼望丰年的吉祥,只希望能看到那万里无云的青天。

注释:

  • 奔走风云:形容风云变幻,四处奔涌而来。
  • 山垄玉崔嵬:山坡高耸,像玉石一样洁白。
  • 平治险秽:治理险恶的环境和污秽之事。
  • 润泽焦枯:滋润干枯的土地。
  • 势合便疑:当势力强大的时候,容易怀疑自己拥有了一切。
  • 寒乡:寒冷的乡村。
  • 丰年瑞:丰收的年景的祥瑞。
  • 青天万里开:指晴朗的天空,象征着希望和自由。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其整体意象和情感表达受到了传统文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的影响,反映了诗人对于环境与个人修养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他以“新法”著称,倡导政治与经济改革,提倡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想。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王安石政治生涯中期写成,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以及他在政治改革中的感受与思考。诗中借雪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这首《次韵和甫咏雪》以雪为引子,展开了一幅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思考的画卷。诗的开头“奔走风云四面来”,既描绘了雪花飞舞的景象,也象征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界,更多的是暗喻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接着,诗人转向高山,强调坐看山垄的宁静与美丽,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比,而“玉崔嵬”则是对雪景的直接描写,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第三、四句“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则是诗人对自身修养与德行的深刻反省。他意识到治理社会需要德行和智慧,真正的才华在于能够滋润干枯的土地,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接下来的几句,王安石探讨了权力与成就的关系,表达了对物质成就的反思与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结尾处的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青天象征着自由与希望,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奔走风云四面来:描绘自然的动态变化,给人一种紧迫感。
  • 坐看山垄玉崔嵬:高处观景,象征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
  • 平治险秽非无德:治理社会需要德行,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润泽焦枯是有才:真正的才华在于能帮助他人。
  • 势合便疑包地尽:当权力强大时,容易产生过度自信。
  • 功成终欲放春回:成就后内心依然渴望自然的回归与生机。
  • 寒乡不念丰年瑞:在艰难环境中,反而不再追求物质丰盈。
  • 只忆青天万里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象征精神的解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崔嵬”,比喻雪的洁白与美丽。
  • 对仗:如“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展现了诗歌的对称美。
  • 象征:青天象征自由与希望,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雪景,探讨了德行与才华的关系,反映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云:象征变化与动荡,预示着社会的复杂性。
  • 山垄:代表自然的壮丽与宁静,体现了诗人追求心灵安宁的愿望。
  • :象征纯洁与宁静,同时也暗示着冷酷与孤独。
  • 青天:象征希望与理想,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崔嵬”是指什么? A. 高山
    B. 河流
    C. 城市

  2. 王安石在诗中强调德行与才华的关系,哪一句表达了这一观点? A. 寒乡不念丰年瑞
    B. 平治险秽非无德
    C. 功成终欲放春回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青天”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理想与希望
    C. 自然灾害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反映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的美好与国家的动荡。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的雪景诗作对比,李白的《夜泊牛津》呈现出更为豪放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安石则更侧重于社会责任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王安石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