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罗浮合掌岩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33: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罗浮合掌岩 其二
作者: 释今佛 〔明代〕
仙山如画染烟岚,
暂得登临结韦衫。
古径寒香梅绽雪,
飞空灵籁瀑穿岩。
一枝渺渺穷云窦,
五色荧荧发石函。
长路盘桓归已晚,
满天霜月照松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罗浮山合掌岩游玩时的美丽景色和感受。仙山如同画卷被烟雾笼罩,作者在此短暂登临,感到身心愉悦。沿着古老的小径,寒梅的香气如同雪花般飘散,空中传来灵动的瀑布声。远处的山崖上,一枝梅花渺小得仿佛在穷尽云层,五彩斑斓的光芒从石缝中透出。回家的路上,时间已晚,天上的霜月照耀着松树和杉树,给人以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注释:
- 仙山: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居住的山,象征着清幽和超凡。
- 韦衫:古代道士的衣服,象征着修行者的身份。
- 古径:古老的小路,给人一种历史悠久的感觉。
- 寒香:指梅花的香气,带有一种清冷的美感。
- 灵籁:指瀑布的声音,形容其清脆悦耳。
- 穷云窦:指深入云层的地方,表示极高的地方。
- 荧荧:形容色彩鲜艳、闪烁的样子。
- 盘桓:徘徊、绕行,形容回家的路途漫长。
- 霜月:指霜降时节的月亮,象征清冷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今佛,明代僧人,诗人。其诗风多受道教和佛教影响,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他游览罗浮山时写成的,罗浮山是道教圣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以及身心的愉悦,借此表达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清新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开篇“仙山如画染烟岚”,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罗浮山的美丽景色,似乎把自然的美化作了一幅画卷。接下来的“暂得登临结韦衫”,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瞬间的珍惜,象征着他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诗人也通过“古径寒香梅绽雪”展现了雪中梅花的清香,传达出一种孤傲而高洁的精神,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而“飞空灵籁瀑穿岩”则通过声音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瀑布的灵动,仿佛置身于那种清幽环境之中。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转向归程,长路的“盘桓”使人感到一种迟暮的惆怅,而“满天霜月照松杉”则展现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让人反思自己的内心与生活,给予人一种安静而深远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仙山如画染烟岚:描绘了罗浮山的美丽,宛如一幅画,云雾缭绕,增添了神秘感。
- 暂得登临结韦衫:表达了诗人在此地短暂停留的愉悦,体现出他对修行的向往。
- 古径寒香梅绽雪:通过古老的小路和梅花的香气,表现了自然的清新与高洁。
- 飞空灵籁瀑穿岩: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声音,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动感。
- 一枝渺渺穷云窦:描述梅花在高处的渺小,反映出自然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
- 五色荧荧发石函:展现了神秘的色彩,象征着自然的奇妙。
- 长路盘桓归已晚:表达了归家的路途漫长和时间的流逝。
- 满天霜月照松杉:最后的意象给人以宁静和思考的空间,适合反思人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仙山如画”,通过比喻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
- 拟人:瀑布的声音被描绘为“灵籁”,赋予了自然以生动的生命力。
- 对仗:如“满天霜月照松杉”,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修行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山:象征着理想、超脱的境界。
- 韦衫:代表修行者的身份,体现出对道教、佛教的影响。
- 寒香梅:象征孤傲与高洁,代表诗人的情操。
- 灵籁:展示了自然的声音之美,营造出灵动的氛围。
- 霜月:象征清冷与宁静,适合反思与沉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仙山”指的是哪里? A. 罗浮山
B. 泰山
C. 华山 -
诗中提到的“寒香梅”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傲与高洁
C. 繁华 -
“满天霜月照松杉”中“霜月”指的是什么时候?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冬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展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更注重心境的描写。
- 李白《庐山谣》:强调壮丽的山水景色,风格更为豪放,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清诗词研究》
- 《中华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