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兰舟 和梅苑》

时间: 2025-01-10 22:53:05

梅实青垂篱落。

小桥横溪汋。

傍溪燕燕来时,谁把信音托。

辽野烟低,疏枝月澹,凄然凝望,肠断黄昏高阁。

下罗幕,孤枕暗眠,新词追咏故人作。

雅艳恰近天真,争识旧情薄。

流泪交颐,荏苒梦回,沈吟无语,且将粉痕轻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泛兰舟 和梅苑
作者: 汪东 〔清代〕

梅实青垂篱落。小桥横溪汋。
傍溪燕燕来时,谁把信音托。
辽野烟低,疏枝月澹,
凄然凝望,肠断黄昏高阁。
下罗幕,孤枕暗眠,
新词追咏故人作。
雅艳恰近天真,争识旧情薄。
流泪交颐,荏苒梦回,
沈吟无语,且将粉痕轻掠。

白话文翻译

梅树上结满了青色的梅子,垂落在篱笆之上。小桥横跨在溪水之上,水面轻轻荡漾。
傍着溪水,燕子飞来时,谁又把思念的消息寄托呢?
辽阔的原野上烟雾弥漫,疏疏的树枝下月光黯淡,
我凄然地凝望着,心中愁苦,黄昏时分在高阁上痛断肠。
我轻轻拉下罗幕,孤独地在暗夜中安眠,
想起故人写的词句,追忆过往。
那优雅的情感恰似天真的气息,何以能识得旧日的情意如此淡薄。
泪水交错在脸颊,时光荏苒,梦境回归,
我默默沉吟,无话可说,轻轻拂去脸上的粉痕。

注释

字词注释

  • 梅实:梅树结的果实。
  • 青垂:青色的梅子垂挂。
  • :轻轻荡漾的水面。
  • 燕燕:指燕子,象征春天和情感的寄托。
  • 辽野:辽阔的原野。
  • 凄然:凄凉的样子。
  •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
  • 下罗幕:拉下轻薄的帷幕。
  • 孤枕:独自一人枕着。
  • 雅艳:优雅而艳丽。
  • 荏苒:时光流逝,迅速而无情。
  • 粉痕:脸上的化妆痕迹。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典故较少,但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燕子、梅子等自然意象,表现出对时光流逝和逝去的情感的感慨。梅树、燕子常常在古诗中引申出离别、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清丽婉约,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作品多表现对往事的追忆与感伤。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清代,社会环境复杂,诗人或许是在某个孤独的黄昏时分,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抒发心中的愁苦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开头通过描写梅树和小桥,构建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令人感到温馨。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逐渐加重,诗人通过“燕燕来时,谁把信音托”表达对逝去青春和旧情的惆怅与怀念。

“辽野烟低,疏枝月澹”描绘了一幅清冷的黄昏画面,显示出诗人的孤独和愁苦。诗中多次提到“孤”、“暗”、“无语”等词,强调了诗人在此情境下的孤独感。最后以“且将粉痕轻掠”收尾,既展示了对美好记忆的留恋,也暗示着对往事的淡薄和无奈。

整首诗在字句上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情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汪东的诗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梅树和小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二联引入燕子,象征春天的来临与思念。
  • 第三联通过辽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孤独的心境。
  • 第四联则集中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与悲伤。
  • 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梦境的回忆与对故人的追忆,展示了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淡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雅艳恰近天真,争识旧情薄”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思念、孤独与时间的流逝,展现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美好过往的珍视,也有对失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子:象征着青春的回忆与美好的时光。
  • 小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的桥梁。
  • 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希望,也暗示着思念和离别。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梅实青垂篱落”描绘的是哪种场景?
    A. 春天的花园
    B. 秋天的果实
    C. 夏天的溪边
    D. 冬天的雪景

  2. “孤枕暗眠”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欢喜
    B. 孤独
    C. 愤怒
    D. 忧伤

  3. 诗中多次提到的“燕燕”象征着什么?
    A. 离别
    B. 思念
    C. 归来
    D. 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同样通过寂静的夜晚表达思念之情,虽然背景不同,但情感主题相似,展现了古代诗人对时间与感情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
  2. 《古典诗词鉴赏》
  3. 《唐诗三百首》
  4. 《中国古代文学史》

通过这些资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