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舟晚泊登峰望家山》
时间: 2025-01-11 14:57: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停棹寒江日欲斜,
竹林烟暝有人家。
燎原野火明深岸,
宿浦渔舟胶浅沙。
密树叠成浓黛色,
高峰远出隐红霞。
云山未易轻言别,
才溯洄流兴已赊。
白话文翻译:
停下船桨,寒冷的江水上,夕阳即将西倾,远处竹林中烟雾弥漫,隐约可见有人家。岸边的野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深邃的岸边,停泊在浅沙上的渔舟静静地靠着。密密的树木叠加成浓郁的黛色,远处的高峰在红霞中若隐若现。云山之间,不易轻言分别,刚刚逆流而上,兴致已然减退。
注释:
- 停棹:停下船桨,指停船。
- 寒江:寒冷的江水。
- 日欲斜:太阳即将下山。
- 竹林烟暝:竹林中烟雾弥漫,天色渐暗。
- 燎原野火:大面积的野火,形容火势旺盛。
- 宿浦渔舟:停靠在江边的渔舟。
- 胶浅沙:靠在浅沙上的意思,"胶"字在此表示停靠。
- 密树叠成浓黛色:密集的树木叠起来呈现出浓厚的深色。
- 高峰远出隐红霞:远处的高峰在红霞中隐约可见。
- 云山未易轻言别:云山间的别离不易轻言,感情深厚。
- 才溯洄流兴已赊:刚刚逆流而上,兴致已然减退。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归舟时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古代文人常在江湖之中吟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情感便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今邡,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擅长用细腻的笔触刻画生动的自然场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归舟之际,正值日落时分,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及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归舟晚泊登峰望家山》一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归舟时的心境。诗的首联“停棹寒江日欲斜”开篇即设定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斜,寒冷的江水增添了几分孤寂与思念。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竹林烟暝有人家”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归属感,尽管身处于寒江之中,远处的竹林中似乎传来了人家的烟火气,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诗人用“燎原野火明深岸”展现出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渔舟静泊在“胶浅沙”之上,象征着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接下来的“密树叠成浓黛色,高峰远出隐红霞”则通过浓郁的色彩对比,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心中的壮阔情怀。
最后两句“云山未易轻言别,才溯洄流兴已赊”更是将离别的情感升华,诗人虽已在归舟中,却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难以释怀,流露出对人生和归属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细腻,将自然之美与人之情感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意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停棹寒江日欲斜:描绘归舟景象,设定时间与氛围。
- 竹林烟暝有人家: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增添生活气息。
- 燎原野火明深岸:象征生命的力量与希望,增强诗的动感。
- 宿浦渔舟胶浅沙:渔舟的安静停泊,反映出宁静的生活。
- 密树叠成浓黛色:用色彩描绘自然的生机与深邃。
- 高峰远出隐红霞:展现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心中的辽阔。
- 云山未易轻言别:表达对故乡和自然的深情眷恋。
- 才溯洄流兴已赊:感慨时光流逝,人生的无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燎原野火”比喻生命的旺盛与希望。
- 对仗:如“密树叠成浓黛色,高峰远出隐红霞”形成和谐的音律。
- 拟人:如“云山未易轻言别”赋予山云人性化情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归属的渴望,也有对自然的赞美与感悟。
意象分析:
- 寒江:象征一种孤寂与思念。
- 竹林:象征人文气息与生活的温暖。
- 野火:象征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 渔舟:象征宁静的生活状态。
- 高峰红霞:象征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辽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停棹寒江日欲斜”中的“棹”指的是什么?
- A. 船舵
- B. 船桨
- C. 船帆
-
“云山未易轻言别”中,“轻言别”意味着什么?
- A. 随意告别
- B. 深情告别
- C. 快速离开
-
该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思念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以月夜为背景,情感更为直白。
- 《江雪》:描绘自然景色与孤独感,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参考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入门》文章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