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支筇两过采兰辰,十锦塘边已暮春。
飘絮沾为苔面雪,落红踏作马啼尘。
当年白社惊惟在,此日青山似故人。
遥望南屏峰顶路,绿萝庵畔绝无邻。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拐杖,曾两次在兰花盛开的时节经过这里,如今在十锦塘边已是暮春时分。
飘荡的柳絮沾染了苔藓,仿佛是雪花,落下的花瓣被踩踏,像是马蹄扬起的尘土。
当年在白社的欢愉依然在心头,而如今青山看上去就像故人般熟悉。
遥望南屏峰的顶路,绿萝庵旁却没有一个邻居。
注释:
- 支筇:手持拐杖,象征行走或助行。
- 采兰辰:指采摘兰花的时节,兰花象征高雅和清新。
- 十锦塘:一个地方名,可能与春天的景色相关。
- 飘絮:柳絮,春天时节飞舞的柳树绒毛。
- 苔面雪:苔藓上沾满柳絮,形象如雪。
- 落红:指花瓣,表示春天的流逝。
- 白社:指诗人曾经参与的社交团体或活动。
- 青山似故人:青山在诗人心中如同老朋友。
- 绿萝庵:可能是隐居的地方,象征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楚琛,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人生感悟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览西湖时写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西湖作为一个文化象征,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
诗歌鉴赏:
《西湖感旧》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首句“支筇两过采兰辰”开篇即引入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随着季节的推移,“十锦塘边已暮春”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飘落的柳絮和花瓣则象征着春天的逝去,诗人敏感地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感叹和思考。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当年白社惊惟在”表达了对往昔社交生活的怀念,青山在他眼中似乎成了旧友,反映出对友谊和人际关系的珍视。而最后两句则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绿萝庵畔绝无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也让人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联系。
整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及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感慨,充分体现了清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支筇两过采兰辰:用拐杖走过这里两次,暗示年岁已久。
- 十锦塘边已暮春:在十锦塘边,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暗示时光流逝。
- 飘絮沾为苔面雪:柳絮落在苔藓上,像雪一样,描绘春天的美景。
- 落红踏作马啼尘:花瓣被踩踏,形成尘土,象征生命的无常。
- 当年白社惊惟在:对往昔社交生活的回忆,表达对友谊的怀念。
- 此日青山似故人:青山仿佛成了老朋友,体现了自然的亲近感。
- 遥望南屏峰顶路:远望南屏峰,表现出一种思念和追寻的情感。
- 绿萝庵畔绝无邻:在宁静的庵旁,没有邻居,暗示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絮比作雪,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对仗:如“支筇”与“采兰辰”,体现了诗句的工整。
- 拟人:青山被比作故人,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友谊和孤独的深刻思考,传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花:高雅、清新,象征纯净的情感。
- 柳絮:春天的象征,寓意生命的流逝。
- 青山:自然的永恒,代表着可靠和熟悉的情感。
- 绿萝庵:宁静和隐秘的生活象征,反映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锦塘”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处风景
C. 一种食物 -
诗人通过“青山似故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大自然的敬畏
B. 对朋友的怀念
C. 对孤独的感慨 -
“飘絮沾为苔面雪”中的“雪”指的是什么? A. 冬天的冰雪
B. 柳絮
C. 白色的花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更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 《庐山谣》:强调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情感,展示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