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先漱玉亭》
时间: 2025-01-26 01:52: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
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
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
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
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白话文翻译:
在高耸的山岩下,烈日当空,
深谷中传来阵阵悲风。
撕开那青玉般的峡谷,
飞出两条洁白的龙。
翻滚的浪花如霜雪般散落,
古潭在这清澈的空中摇曳。
余流静静滑过,无声无息,
迅速奔泻而下,撞击着两块石头。
我来到这里不忍离去,
月亮从飞桥的东边升起。
那高高的白银阙,
和沉沉的水精宫,
我希望能随那高亢的琴声而生,
脚踏红色的鯶公。
手持白色的芙蕖,
跳入这清澈的水中。
注释:
- 高岩:高耸的山岩。
- 赤日:烈日,形容阳光强烈。
- 悲风:悲凉的风,暗示环境的孤寂。
- 擘开:撕裂、打开。
- 青玉峡:指清澈的峡谷。
- 白龙:比喻奔腾的流水。
- 乱沫:翻滚的浪花。
- 水精宫:水的宫殿,象征着美丽的水景。
- 鯶公:一种鱼,象征水中的自由。
- 芙蕖:白色的荷花,象征纯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苏东坡,北宋著名词人、诗人、书法家、画家。他以豪放、洒脱的个性和广泛的学识著称,作品风格多样,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流亡时期,正值他被贬至黄州。诗中融合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了他在逆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开先漱玉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高超技巧与深厚的情感。诗中,作者通过细致的描绘,把高山、峡谷、流水、月亮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开篇即以“高岩下赤日”引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通过“深谷来悲风”引入情感的层面,表露出一种孤独感。
诗中“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的意象极为生动,白龙象征着奔腾的流水,给人以活力四射的感觉。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的情感也逐渐升华,尤其是“我来不忍去”一句,表现出作者对这片美景的不舍和留恋,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最后几句“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更是体现了作者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表达了他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情感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岩下赤日:描绘了高山岩石下的烈日,营造出一种高亢、明亮的氛围。
- 深谷来悲风:深谷中吹来悲凉的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暗示了环境的孤独感。
- 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描绘峡谷的壮丽,水流如龙,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乱沫散霜雪:浪花翻滚如霜雪,表现了水流的急促与激荡。
- 古潭摇清空:古潭清澈,摇曳生姿,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描绘流水的轻柔与迅速,形成动静结合的美感。
- 我来不忍去:表达了作者对这美丽景色的不舍。
- 月出飞桥东:月亮升起,给夜晚增添了光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白银阙与水精宫象征着美丽的境界,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鯶公:表达了与自然合一的愿望,渴望追求自由与美好。
- 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象征着纯洁,愿意融入清澈的水中,表达一种洒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白龙,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形成了美丽的音韵效果。
- 拟人:古潭摇曳生姿,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苏轼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岩:象征坚韧与巍峨,表现自然的伟力。
- 赤日:象征激情与生命力,体现了阳光的温暖。
- 悲风:象征孤独与淡淡的忧伤,暗示人生的苦涩。
- 青玉峡:象征美好与清澈,表现自然的神秘。
- 白龙:象征奔腾的生命力,表现自然的力量。
- 白芙蕖:象征纯洁与美好,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开先漱玉亭》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王维
-
诗中“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描绘了什么?
- A. 高山
- B. 水流
- C. 白云
- D. 月亮
-
诗中提到的“赤日”指的是?
- A. 日落
- B. 烈日
- C. 日出
- D. 月亮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王安石的作品,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
- 《水调歌头》:苏轼的另一首名作,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哲思。
诗词对比:
- 比较《开先漱玉亭》和《登高》:杜甫的《登高》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但更加强调了人生的苦涩与时光的流逝。苏轼则在此诗中展现了对美的向往与对自由的追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