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 其二 再过虔州,和前韵》
时间: 2025-04-28 03:14: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
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
望断横云峤,魂飞吒雪洲。
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
归路迷千嶂,劳生阅百州。
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
祇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
白话文翻译
我的一生就像寄居的旅客,山岭和大海都是我闲游之地。
赣江的石头有三百里,寒冷的江水流淌不过尺五。
楚山上微微有霰雪,越地的瘴气已经久无秋意。
我眺望那横云的高峦,心神随之飞向雪洲。
清晨的钟声在寺中鸣响,黄昏的鼓声在楼中回响。
回家的路迷失在千山万岭,辛苦的生活经历了百州。
我不愿随猿鹤化形,甘愿做贾胡的留人。
只剩下那貂裘在身,仍然值得买一只钓舟。
注释
- 寄耳:寄居的意思,表示人生短暂如寄宿。
- 赣石:指赣江的石头,象征着流淌的时间与自然景观。
- 霰:雪的细小颗粒,象征寒冷与凄凉的气候。
- 瘴气:指湿热气候中产生的有害气体,象征环境的恶劣。
- 猿鹤:指猿猴和仙鹤,象征超脱与自由的生活。
- 贾胡:指商人,表示一种世俗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跌宕起伏,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但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诗词闻名。
创作背景
《郁孤台》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表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及对自由的向往。在生死与离别的主题下,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游历江山的心境与对人生的哲思。开篇“吾生如寄耳”,道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贯穿全诗。接着,诗人以“岭海亦闲游”描绘了自己虽身在他乡,却依然可以自由游弋于自然山水之间。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不仅指江河的壮丽,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诗中还提到“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通过对比,展现出南方湿热的环境与北方寒冷的气候,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感知与对人生遭遇的无奈。对“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的描绘,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喧嚣交织在一起,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孤独。
最后几句“甘作贾胡留,祇有貂裘在”,承载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虽不愿化身为猿鹤,却甘愿留在世俗中,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妥协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生如寄耳:表明生命的短暂与无依无靠。
- 岭海亦闲游:指即使在异乡也能随意游玩。
- 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具体描绘江河景象,暗喻时间的无情。
-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对比南北自然环境,展现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 望断横云峤,魂飞吒雪洲:表达对远方的眷念,心系故土。
- 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时间的流逝,生活的规律。
- 归路迷千嶂,劳生阅百州:人生的辛劳与迷茫。
- 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接受。
- 祇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物质与理想的碰撞,保持一份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命比作寄宿,形象生动。
- 对仗:如“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景物的描绘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情感的寄托。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游历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的精神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岭海:象征自然的广阔与人生的旅途。
- 赣石、寒江: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楚山、越瘴:自然环境的对比,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观察。
- 猿鹤:象征超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 貂裘:物质的象征,反映世俗生活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的《郁孤台 其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与无奈
- B. 自由与理想
- C. 对故乡的思念
- D. 对自然的敬畏
-
诗中“吾生如寄耳”意味着什么?
- A. 生命短暂
- B. 生命悠久
- C. 生命美好
- D. 生命悲惨
答案
- B(自由与理想)
- A(生命短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的《郁孤台 其二》和李白的《将进酒》,二者都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饮酒与欢庆,而苏轼则更为细腻地描绘了游历中的孤独与思索。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