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潘谷》
时间: 2025-01-11 11:19: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潘谷
作者:苏轼
潘郎晓踏河阳春,
明珠白璧惊市人。
那知望拜马蹄下,
胸中一斛泥与尘。
何似墨潘穿破褐,
琅琅翠饼敲玄笏。
布衫漆黑手如龟,
未害冰壶贮秋月。
世人重耳轻目前,
区区张李争媸妍。
一朝入海寻李白,
空看人间画墨仙。
白话文翻译
潘郎在春天的清晨踏上河阳,
明珠和白璧让市民们惊叹不已。
谁能想到仰望马蹄下,
心中却满是泥土与尘埃。
与其说墨潘打破了粗布,
不如说琅琊的翠饼敲响了黑色的龙头。
穿着黑布衫的他,手掌如同乌龟,
却没有损害那装着秋月的冰壶。
世人重视耳目之见,却轻视眼前的真实,
张家和李家争论着容貌的美丑。
一朝走入大海寻找李白,
却只能空看人间的墨仙画。
注释
- 潘郎:指潘谷,苏轼的朋友。
- 河阳春:春天的河阳,象征春意盎然。
- 一斛:古代容量单位,约十斗,表示心中积累的东西。
- 墨潘:指书法中的墨迹,表现出书法的艺术。
- 琅琊翠饼:形容华美的器物,象征着高雅的气质。
- 布衫漆黑:暗示贫穷或素朴。
- 冰壶:象征清澈、纯洁的心灵。
-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象征着诗歌的巅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其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期间,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通过对潘谷的描写,反映了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思考,以及对世俗观念的批判。
诗歌鉴赏
《赠潘谷》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潘谷的描写,传达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开篇以“潘郎晓踏河阳春”展现出春日的生机,紧接着“明珠白璧惊市人”则强调了潘谷的卓越与非凡,使人印象深刻。随后,诗人转而揭示内心的矛盾,虽然外表光鲜,但内心却充满了泥土与尘埃,暗示了世俗的虚荣和内心真实的冲突。
诗中“何似墨潘穿破褐”一句,以墨潘之美对比粗布之丑,显示出艺术的力量与价值,进一步深化了对友人艺术追求的赞美。而“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则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潘谷的质朴与内心的清澈。
最后两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诗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李白的伟大与当下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整首诗以友谊为纽带,探讨了艺术、人生与世俗的关系,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潘郎晓踏河阳春:描绘潘谷在春天清晨的意象,生机勃勃。
- 明珠白璧惊市人:赞美潘谷的才华和品德,令人惊叹。
- 那知望拜马蹄下:表达世人常常只看外表,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
- 胸中一斛泥与尘:寓意内心的纷乱和复杂,反映现实的无奈。
- 何似墨潘穿破褐:对比艺术的高尚与普通人的庸俗。
- 琅琅翠饼敲玄笏:形容高雅的艺术与世俗权力的碰撞。
- 布衫漆黑手如龟:展现潘谷的朴素与真实。
- 未害冰壶贮秋月:比喻纯洁的心灵未受世俗玷污。
- 世人重耳轻目前:批判世人重视表象而不知内在。
- 区区张李争媸妍:揭示人们对外貌的争执与盲目。
- 一朝入海寻李白:表达对诗歌理想的追求。
- 空看人间画墨仙:感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中一斛泥与尘”,通过比喻展现内心的复杂。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李白象征着诗歌的理想,冰壶象征纯洁的心灵。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友人的赞美与对世俗观念的反思,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艺术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新生与希望。
- 明珠、白璧:象征珍贵与美好。
- 泥与尘:象征世俗的纷扰与内心的真实。
- 墨、冰壶:象征艺术的高尚与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潘郎晓踏河阳春”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萧瑟
-
苏轼在诗中对世俗价值观持什么态度?
- A. 赞美
- B. 批判
- C. 无所谓
-
“胸中一斛泥与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内心的清澈
- B. 内心的矛盾与复杂
- C. 内心的宁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红楼梦》中的诗词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诗歌,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与社会的批判,而李白则更偏向于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