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贫士七首》
时间: 2025-01-11 14:03: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陶贫士七首
作者:苏轼
芙蓉杂金菊,枝叶长阑干。
遥怜退朝人,糕酒出大官。
岂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
典衣作重阳,徂岁惨将寒。
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
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穷士人的生活。诗中的荷花与金菊交错在一起,枝叶攀附在长长的栏杆上。我远远地怜惜那些刚刚退朝的人,他们的糕点与美酒是由大官们提供的。谁能想到在江海之上,落下的花瓣也能成为食物呢?把衣服典当去买重阳的糕点,岁月即将凋零,寒冷也随之而来。没有衣服覆盖我的身体,没有酒水让我脸上带笑。贫穷的生活真让人感叹,这两件事总是紧密相连。
注释:
- 芙蓉:指荷花,象征美丽与清雅。
- 金菊:指金色的菊花,象征丰收与喜庆。
- 遥怜:远远地怜惜,表达作者对他人的同情。
- 退朝:指官员下班后回家。
- 糕酒:指糕点和酒,象征宴饮的奢华。
- 江海:江河与大海,象征宽广的自然。
- 落英:落下的花瓣,象征无常与美好事物的消逝。
- 重阳:重阳节,象征团圆与敬老。
- 肤:身体,表明生活的困窘。
- 嚬:皱眉,表示愁苦与不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洒脱著称,内容广泛,涵盖自然、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
创作背景:此诗为苏轼为陶渊明的《贫士》所作的和诗,表达了对陶渊明生活态度的认同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贫困处境的感慨。苏轼在政治上受到打压,生活清贫,因此产生了共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贫士的生活状态。诗的开头用“芙蓉杂金菊”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然而随之而来的“遥怜退朝人”却让人感受到一种落寞与无奈。这里,苏轼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美丽与贫穷的强烈对立。
全诗的情感逐渐深化,诗人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尤其是“无衣粟我肤,无酒嚬我颜”的句子,直接道出生活的困窘,带有强烈的自嘲与无奈感。最后两句“贫居真可叹,二事长相关”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现了对贫困生活的悲哀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苏轼不仅在诗中表现了对陶渊明的敬仰,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在仕途失意后的无奈与感慨,体现出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芙蓉杂金菊:描绘自然之美,构成诗的背景。
- 枝叶长阑干:细节描写,展现植物的生长状态,暗示生活的脆弱。
- 遥怜退朝人:抒发对他人生活的同情,自己却无法享受。
- 糕酒出大官:揭示社会地位的差异,贫士无法享受的奢华。
- 岂知江海上:反问句,表示对自然的无知与忽视。
- 落英亦可餐:暗示自然的无常与人生活的悲哀。
- 典衣作重阳:生活的窘迫,连节日的过法也要缩减。
- 徂岁惨将寒:岁月流逝,生活的艰辛愈加明显。
- 无衣粟我肤:贫困的直接表现,身体的无奈。
- 无酒嚬我颜:精神的困苦,缺乏欢乐。
- 贫居真可叹:感叹自己生活的悲凉。
- 二事长相关:强调贫困生活的紧密联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象与“贫困”的生活形成对比,增强情感冲突。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诗的感染力。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一个贫士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贫困与社会地位的差异,表达了对生活无常的感叹。诗人以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为引子,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尽管生活贫困,但仍需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意象分析:
- 芙蓉:象征美好与高洁,代表诗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金菊:象征丰收与喜庆,暗含对社会富足的渴望。
- 落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带有一丝悲哀的情感。
- 重阳:象征团圆与节日,反衬出生活的无奈与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芙蓉”指的是哪种植物?
- A. 荷花
- B. 菊花
- C. 桃花
-
诗中“无衣粟我肤”的含义是什么?
- A. 没有衣服和粮食
- B. 贫穷的生活
- C. 生活富裕
-
诗人表达对他人生活的态度是:
- A. 嫉妒
- B. 同情
- C. 冷漠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描绘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的诗更显得闲适与自得,而苏轼则带有更多的无奈与感慨。
- 李白《将进酒》:表现出对生活的豪放与洒脱,虽然同样是对生活的思考,但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对饮酒作乐的追求,情感基调与苏轼的沉重感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文集》
- 《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