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兴寺阁》
时间: 2025-01-10 21:57: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真兴寺阁
作者:苏轼 〔宋代〕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白话文翻译:
山川与城墙,模糊地呈现出同样的轮廓。
市民与乌鸦,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座阁楼到底有多高,谁又是为它而建?
我侧身送走落日,伸手去攀那飞星。
当年王中令,砍伐南山的红木。
画作留在阁楼下,铁面的眼睛闪烁着棱角。
身强八九尺,与阁楼一样高耸。
古人虽然狂妄,但他们的成就令人惊叹。
登上这座阁楼的人也气喘吁吁,作者又如何能胜过?
为何不来看看这座阁楼,那些人既勇敢又英俊。
注释:
- 漠漠:模糊、朦胧的样子。
- 浩浩:形容声音宏大,气势磅礴。
- 阁:阁楼,通常指高楼。
- 王中令:指王安石,苏轼的好友和政治对手。
- 斫木:砍伐木材。
- 铁面眼:形容画作的生动与传神。
典故解析:
“王中令”指的是王安石,苏轼和王安石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他们在政治上有过合作,也有过激烈的争论。此句提到王安石斫木,暗指他在政治上的努力和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和人生的起伏后,依然保持着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以阁楼作为象征,表达了对过往与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真兴寺阁》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苏轼通过描绘自然山川与人造建筑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类成就与自然的反思。诗中,山川和城郭的“同一形”透露出一种和谐的哲学思考,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而“市人与鸦鹊”的同声又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共鸣,展现出生活的日常与宁静。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以阁楼为中心,探讨了人类的努力与成就。提到王安石的斫木,说明了历史的积淀与传承,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个体的渺小与伟大。诗的最后,以“其人勇且英”总结,既是对古人的敬仰,也是一种自我激励,鼓励人们勇于追求与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强调两者的和谐。
-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人声与鸟叫的对比,展现生活的多样性。
-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对阁楼的高度与建造者的探寻,象征着人类的追求。
-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
-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引入历史人物,体现历史的厚重与传承。
-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强调画作的生动,表现艺术与现实的交融。
-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对比人和阁的高大,表现出人的渺小与伟大。
-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反思古人与今人,强调历史的影响。
-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表达了登阁者的艰辛,暗示作者的自我反思。
-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发出号召,鼓励人们勇敢探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与人文进行对比,增强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赋予自然以人的特征,强化情感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句式,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类成就与自然的反思,强调历史的传承与个体的奋斗。作者通过对阁楼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阁楼:象征着人类的智慧与努力。
- 山川:自然的永恒与不变。
- 市人:生活的平凡与琐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问:诗中提到的“王中令”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苏轼
- B. 王安石
- C. 杜甫
-
问: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鼓励与勇气
- C. 怀旧
-
填空:诗中“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表现了__与__的对比。
答案:
- B. 王安石
- B. 鼓励与勇气
- 人与阁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真兴寺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但苏轼更倾向于历史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美。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不同,前者更加哲理性,后者则更具画面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