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次周焘韵游天竺观激水?一题作“次周焘》

时间: 2025-01-10 22:35:27

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

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
早知雨是水,不作两般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观察自然的心境。他以“道眼”比喻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像画家用丹青描绘风景,常常在寂静的地方发出鸣叫。早已明白雨水就是水,因而不再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注释:

  • 道眼:指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力或见识。
  • 丹青:指的是绘画,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工笔画。
  • :这里指的是发声或鸣叫。
  • 早知:早已知道,表示一种领悟。
  • 两般声:指不同的声音,这里是说雨声和水声的不同。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质,也有细腻的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游览天竺观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他在淡泊宁静的环境中所获得的内心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苏轼的观察力和思考深度。诗中“道眼转丹青”的意象,将观察与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突显了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苏轼通过“常于寂处鸣”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宁静环境中对事物细致的感受。接着,诗人以“早知雨是水”的领悟,展现出一种哲学思考,强调事物的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关系。整首诗在意境上给人一种宁静与深邃的感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道眼转丹青:用“道眼”来比喻观察的洞察力,像画家用丹青描绘景物,强调观察的细致与深刻。
    2. 常于寂处鸣:在宁静的环境中时常发出声音,传达了一种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3. 早知雨是水:早已明白雨水的本质,体现了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4. 不作两般声:不再因不同的现象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统一看法。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观察力比作“道眼”,形象地表达了深刻的理解。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传达了一种超越表象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自然意象:如“雨”、“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艺术意象:如“丹青”,象征着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道眼”指的是什么?
      • A. 观察力
      • B. 画笔
      • C. 诗歌
    2. “不作两般声”表达了怎样的认识?
      • A. 事物的多样性
      • B. 事物的统一性
      • C. 事物的复杂性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的诗歌都强调了对自然的体验与感悟,但苏轼更关注哲理的表达,而王维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