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日致语口号旋复阴阳,配五支於六干;诞弥》

时间: 2025-04-28 00:28:51

娲皇得道自神仙,金母长生不计年。

甲子会逢三朔旦,岁星行看两周天。

消兵渐觉腰无犊,种德方知福有田。

彤管何人书後会,椒花椿颂一时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斋日致语口号旋复阴阳,配五支於六干;诞弥
娲皇得道自神仙,金母长生不计年。
甲子会逢三朔旦,岁星行看两周天。
消兵渐觉腰无犊,种德方知福有田。
彤管何人书後会,椒花椿颂一时编。

白话文翻译

在斋日的时刻,向上天祈求阴阳和谐,五行与六种干支相配。
娲皇得道,成了神仙;金母长生,岁月对她毫无意义。
甲子轮回,正逢三朔之日,岁星运行,已走过两周天。
消除兵戈,渐渐感到腰间没有犊牛的负担;
播种德行,才懂得福气如同田地丰饶。
彤管之上,谁来书写那遥远的重聚?
椒花和椿树,歌颂这一时刻的美好。

注释

  1. 斋日:指特定的祭祀或修行的日子。
  2. 阴阳:道教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自然界的两种基本力量。
  3. 五支:指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4. 六干:古代天干的六个主要符号。
  5. 娲皇:传说中的女神,创造了人类。
  6. 金母:指西王母,象征长生不老。
  7. 甲子:天干地支中的一种,代表一个完整的周期。
  8. 彤管:古代书写工具,象征文字。
  9. 椒花椿:指一种植物,象征美好与丰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婉约细腻。苏轼是一位极具个性和才华的文人,在政治上也有显著成就,但因政见不合多次遭贬。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的晚年,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起伏,他常以诗抒怀。诗中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追求和对长生的希冀,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融合了道教的哲理与个人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阴阳、五行等宇宙观念的理解。开头的“斋日致语”点出修行和祈求的主题,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中提到的“娲皇”和“金母”,象征着神秘的力量与不老的追求,表现了苏轼对长生与超脱的向往。

在时间的流逝中,诗人感受到世事无常,历史的循环(“甲子会逢三朔旦”)则体现了对命运的思考。后半部分提到的“消兵渐觉腰无犊”,显示了他对战争与纷争的厌倦,转而关注内心的修养和德行的种植。最后的“彤管何人书後会”,则引发了对未来可能重聚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斋日致语:在特定的日子里向天表达祝愿。
    • 旋复阴阳,配五支於六干:希望阴阳和谐,五行与天干地支相配合。
    • 娲皇得道自神仙:娲皇修道成仙,象征着超凡脱俗。
    • 金母长生不计年:金母象征长生,她的年岁无关紧要。
    • 甲子会逢三朔旦:时间轮回,正逢重要的日子。
    • 岁星行看两周天:岁星的运动如同时间的流逝。
    • 消兵渐觉腰无犊:战争的消失,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 种德方知福有田:播种德行,才能领悟到真正的福气。
    • 彤管何人书後会:对未来重聚的期盼与疑惑。
    • 椒花椿颂一时编:赞美当下的美好时光。
  2.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腰无犊”比喻内心的轻松和解脱。
    • 对仗:如“消兵”与“种德”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3. 主题思想: 诗歌旨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关系,同时反映了诗人对长生、和平与内心修养的追求。通过道教的思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娲皇:象征创造和生命,代表着对女性神性的崇敬。
  • 金母:象征长生与不老,反映了对永恒生命的追求。
  • 甲子:时间的轮回,象征命运的循环。
  • 彤管:象征文字和文化的传承,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斋日致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追求长生
    B. 祭祀与祈愿
    C. 战争与和平
    D. 诗歌创作

  2. “金母长生不计年”中的“金母”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A. 嫦娥
    B. 西王母
    C. 观音
    D. 伏羲

  3. 诗中提到的“消兵”指的是什么? A. 农业
    B. 战争的结束
    C. 生活的平淡
    D. 思想的解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苏轼的诗更注重平和与内心的修养,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酒饮的快意。两首诗虽表达不同的情感基调,但都蕴含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全编》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