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神释》

时间: 2025-01-10 22:31:37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白话文翻译

这两位(陶渊明与老子)本来与我无关,最初是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有所牵连。岂只因年老而衰败,心中念念不如往日。知道你不是坚硬的金石,怎么能长久依附于你呢?不要听从老君的话,也不要使用佛教的言辞。仙山和佛国,终究恐怕没有真实存在的地方。我非常想要追随陶渊明,移居到酒中生活。醉醒之后终有尽头,未必能逃出所有的法则。平生追逐儿时的游戏,处处都留下自己的足迹。到哪里去,人人都聚集观看,指指点点生出毁誉。如今只需一把火,所有的好恶都被焚烧殆尽。既没有负担的劳累,也没有盗贼的恐惧。孔子晚年才明白,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思虑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二子:指陶渊明和老子。
  • 著:因缘、关联。
  • 念念:心中所想。
  • 非金石:比喻人性柔软,不如金石那般坚硬。
  • 托附:依托。
  • 仙山与佛国:传说中的理想境界。
  • 移家:迁居。
  • 酒中住:追求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 诸数:世俗法则。
  • 平生逐儿戏:一生中追求的不过是一些游戏。
  • 生毁誉:世人的评价。
  • 一弄火:比喻消除世俗的好恶。
  • 仲尼:指孔子。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居与饮酒自乐著称。
  • 老君:指老子,道教的创始人。
  • 佛国:佛教理想中的世界。
  • 仲尼:孔子的号,晚年对世事的深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和仲,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文,风格多样,尤以豪放著称。他的诗词常常关注人生哲理和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和陶神释》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政治失意、被贬谪之际。此时的他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愈加深刻,诗中体现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表达了他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陶神释》是苏轼对陶渊明的追慕与自我反思的诗作,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诗中,苏轼通过对陶渊明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拒绝与对自然生活的渴望。开篇即以“二子本无我”揭示了人我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接着,诗人提出对老子与佛教言辞的质疑,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他渴望追随陶渊明,移居酒中,过一种隐逸的生活,这种生活象征着对世俗纷扰的逃离。然而,醉醒之后,他意识到这一切终有尽头,不能逃避世俗的法则,这种矛盾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最后,苏轼感叹孔子晚年的觉悟,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思虑不必过于繁重,活得简单、自在才是最终的归宿。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出苏轼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逍遥自在的渴求,也有对世俗纷争的无奈,这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得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指陶渊明与老子本与我无关,受外物影响才有所牵连。
  •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不仅因老而衰,心中想法也不如往日。
  •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明白你不是金石般坚硬,怎么能长久依附?
  •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不要听从老子的话,也不要用佛教的语句。
  •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理想的仙山和佛国,恐怕是虚幻的。
  •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非常想要追随陶渊明,过隐逸的酒中生活。
  •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醉醒总有结束,未必能逃避世俗法则。
  •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一生追逐的不过是游戏,留下足迹。
  •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到处人们聚集观看,指指点点生出评价。
  •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只需一把火,所有的好恶都焚烧。
  •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无负担的劳累,也没有匪盗的恐惧。
  •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孔子晚年才明白,世上有何值得思虑的呢?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人将理想与现实、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突出内心的矛盾。
  • 拟人:如“所至人聚观”,赋予人以主动性,表现出社会对个体的关注。
  • 隐喻:以“弄火”象征消除世俗的好恶,展现内心的解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哲学思考,强调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倡导简单、真实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二子:象征理想的人生选择。
  • 酒:象征放松与逍遥,隐逸的生活。
  • 火:象征消除世俗纷争的力量。
  • 仙山与佛国:象征理想的境界与向往。
  • 仲尼:象征智慧与人生的深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二子”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陶渊明与老子
    B. 苏轼与李白
    C. 孔子与孟子

  2. 诗中提到的“酒中住”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权力的渴望

  3.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中的“火”象征什么?
    A. 知识的力量
    B. 消除世俗纷争
    C. 财富的象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表达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 王维《终南山》:同样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对比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苏轼的《和陶神释》通过对陶渊明的追慕,展现出更为复杂的内心挣扎;而陶渊明的《饮酒》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二者在风格与情感上各有千秋。

相关诗句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下一句是什么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上一句是什么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下一句是什么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上一句是什么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下一句是什么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上一句是什么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下一句是什么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上一句是什么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下一句是什么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上一句是什么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下一句是什么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上一句是什么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下一句是什么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上一句是什么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下一句是什么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上一句是什么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下一句是什么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上一句是什么

二子本无我,下一句是什么

其初因物著。上一句是什么

其初因物著。下一句是什么

岂惟老变衰,上一句是什么

岂惟老变衰,下一句是什么

念念不如故。上一句是什么

念念不如故。下一句是什么

知君非金石,上一句是什么

知君非金石,下一句是什么

安得长托附。上一句是什么

安得长托附。下一句是什么

莫从老君言,上一句是什么

莫从老君言,下一句是什么

亦莫用佛语。上一句是什么

亦莫用佛语。下一句是什么

仙山与佛国,上一句是什么

仙山与佛国,下一句是什么

终恐无是处。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