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水》

时间: 2025-01-26 01:39:12

人间何处无流水,偏到陇头愁入耳。

夜杂羌歌明月中,秋惊汉梦空山里。

陇阪崎岖九回折,声随到处长呜咽。

欲照愁颜畏水浑,前军曾洗金创血。

回头千里是长安,征人泪枯流不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头水 高启 〔明代〕

人间何处无流水,偏到陇头愁入耳。 夜杂羌歌明月中,秋惊汉梦空山里。 陇阪崎岖九回折,声随到处长呜咽。 欲照愁颜畏水浑,前军曾洗金创血。 回头千里是长安,征人泪枯流不干。

白话文翻译:

在人世间,哪里没有流水呢?但偏偏到了陇头,那水声却让人感到愁苦,传入耳中。 夜晚,羌族的歌声在明亮的月光下杂乱地响起,秋天,汉人的梦境在空旷的山中被惊醒。 陇山的山坡崎岖不平,曲折回转九次,水声随处都能听到,长久地呜咽着。 想要用水照见自己愁苦的面容,却又害怕水太浑浊,因为前方的军队曾经在这里洗过受伤流血的伤口。 回头望去,千里之外是长安,征人们的泪水已经干涸,但仍然流个不停。

注释:

字词注释:

  • 陇头:指陇山,位于今甘肃省。
  • 羌歌:羌族的歌曲,羌族是古代中国西北的一个民族。
  • 汉梦:指汉族人的梦境。
  • 陇阪:陇山的山坡。
  • 九回折:形容山路的曲折。
  • 金创血:指战士受伤流出的血。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这里代指故乡或朝廷。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提到的“陇头水”和“羌歌”反映了明代边疆的民族文化和军事征战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他的诗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高启对边疆战事的关注或个人经历的感慨,通过描绘陇头水的愁苦声音,表达了对征人苦难的同情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陇头水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征人的悲惨遭遇。诗中“夜杂羌歌明月中,秋惊汉梦空山里”一句,巧妙地将边疆的异族文化和汉族的梦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神秘的氛围。而“回头千里是长安,征人泪枯流不干”则深刻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悲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战争和征人命运的深刻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提出了一个问题,强调了陇头水的特殊性,即它的愁苦声音。
  • 第二句通过夜晚的羌歌和秋天的梦境,增加了诗的神秘和悲凉感。
  • 第三句具体描绘了陇山的崎岖和水的呜咽声,增强了诗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 第四句通过“欲照愁颜畏水浑”表达了征人的内心矛盾和恐惧。
  • 第五句通过“回头千里是长安”和“征人泪枯流不干”深刻表达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和无尽的悲哀。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水声拟人化为“长呜咽”,赋予了水声以情感。
  • 对比:通过“人间何处无流水”与“偏到陇头愁入耳”的对比,突出了陇头水的特殊性。
  • 象征:“长安”象征故乡和朝廷,增强了诗的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边疆征人苦难的同情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通过对陇头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战争和征人命运的深刻同情,以及对和平与故乡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陇头水:象征边疆的艰苦和征人的悲惨遭遇。
  • 羌歌:象征边疆的异族文化和战争的背景。
  • 明月:象征孤独和凄凉。
  • 空山:象征荒凉和寂寞。
  • 长安:象征故乡和朝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陇头水”象征什么? A. 边疆的艰苦 B. 征人的悲惨遭遇 C. 和平的渴望 D. 故乡的思念

  2. 诗中提到的“羌歌”象征什么? A. 边疆的异族文化 B. 战争的背景 C. 和平的渴望 D. 故乡的思念

  3. 诗中“回头千里是长安”表达了什么? A. 对边疆的恐惧 B. 对战争的厌恶 C. 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D. 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表达了边疆征人的悲惨遭遇和对故乡的思念。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词对比:

  • 高启的《陇头水》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描绘了边疆的艰苦和征人的悲惨遭遇,但高启的诗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加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高启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边塞诗,可以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