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姑苏杂咏 越来溪(在横山下) 高启 〔明代〕
溪上山不改,溪边台已倾。 越兵来处路,流水尚哀声。 昨日荷花生,今朝菱叶死。 亡国不知谁,空令怨溪水。
白话文翻译:
溪上的山峦依旧,溪边的台榭却已倾颓。 越国士兵来时的路,溪水流淌中似乎还带着哀声。 昨日荷花盛开,今朝菱叶却已枯萎。 亡国的悲痛不知归咎于谁,徒然让溪水承载着怨恨。
注释:
- 溪上山不改:指溪流旁的山峦依旧如故。
- 溪边台已倾:溪边的建筑物或观景台已经倒塌。
- 越兵来处路:指越国军队曾经行军的路线。
- 流水尚哀声:比喻溪水流淌的声音仿佛带着哀伤。
- 昨日荷花生:昨日荷花盛开,形容生机勃勃。
- 今朝菱叶死:今朝菱叶枯萎,形容生机消逝。
- 亡国不知谁:亡国的责任不知归咎于谁。
- 空令怨溪水:徒然让溪水承载着怨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亡国之痛的哀思。
创作背景: 此诗通过对越来溪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亡国的悲痛。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哀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越来溪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亡国的悲痛。诗中“溪上山不改,溪边台已倾”一句,既表达了自然景物的恒常,又暗示了人事的变迁。“越兵来处路,流水尚哀声”则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溪水以哀伤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后两句“昨日荷花生,今朝菱叶死”通过对比,突出了生命的无常和国家的兴衰。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上山不改”:自然景物恒常不变,与人事变迁形成对比。
- “溪边台已倾”:溪边的建筑物已经倒塌,象征着历史的变迁。
- “越兵来处路”:越国军队曾经行军的路线,暗示历史的痕迹。
- “流水尚哀声”:溪水流淌的声音仿佛带着哀伤,拟人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
- “昨日荷花生”:昨日荷花盛开,形容生机勃勃。
- “今朝菱叶死”:今朝菱叶枯萎,形容生机消逝。
- “亡国不知谁”:亡国的责任不知归咎于谁,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 “空令怨溪水”:徒然让溪水承载着怨恨,抒发了对亡国的哀思。
修辞手法:
- 拟人:“流水尚哀声”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
- 对比:“昨日荷花生,今朝菱叶死”通过对比突出生死无常。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了对历史变迁和亡国之痛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越来溪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沧桑的哀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恒常不变的自然景物,象征稳定。
- 台:倒塌的建筑物,象征历史的变迁。
- 溪水:流淌的声音带着哀伤,象征历史的痕迹和亡国的悲痛。
- 荷花:盛开的荷花象征生机勃勃。
- 菱叶:枯萎的菱叶象征生机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溪上山不改”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山峦依旧如故 B. 山峦发生了变化 C. 山峦被破坏了 D. 山峦被重建了
-
“流水尚哀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昨日荷花生,今朝菱叶死”一句通过什么手法突出了主题?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排比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高启《姑苏杂咏 越来溪》与杜甫《春望》: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但高启的诗更加注重对历史变迁的哀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