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余昌言不遇留题》

时间: 2025-01-26 07:07:10

蹇驴清晓破平芜,来访故人村外居。

门掩却寻山背路,堂虚惟阅案头书。

不知车马从何往,借问僮奴归得无。

留待西风日停午,只听松竹响萧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蹇驴清晓破平芜,来访故人村外居。
门掩却寻山背路,堂虚惟阅案头书。
不知车马从何往,借问僮奴归得无。
留待西风日停午,只听松竹响萧疏。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雾霭中,我骑着驴子走出平坦的田野,前来拜访我的老朋友,然而他却住在村外。门虽关上,我仍旧寻着山后的小路,希望能找到他。堂屋空荡荡的,我只是静静地阅读案头的书籍。
我不知道车马从何而来,便想问问家里的仆人,他们是否归来。
我决定在西风中停留到正午,只听见松树和竹子间的响声,显得格外清幽。

注释:

  • 蹇驴:蹇,指驴子行走缓慢,一般形容驴子。
  • 平芜:平坦的田野,没有杂草的地方。
  • 村外居:指朋友居住在村庄的外面。
  • 借问僮奴:向仆人询问,僮奴是指年轻的仆人。
  • 西风:指秋风,赶走了夏季的炎热,带来凉爽的气息。
  • 松竹响萧疏: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响,形容环境的清幽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宗元,号退庵,晚号“龙门隐者”,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学说以“心学”为主,强调内心的自省与修养,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陆九渊与友人约见未果的情景,其间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他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朋友家拜访却未能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向往。开头用“蹇驴清晓破平芜”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伴随着温柔的晨曦,诗人骑着驴子走在平坦的田野上,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接下来的“门掩却寻山背路”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渴望与追寻,尽管门已关闭,但他依然不放弃寻找的决心。

在“堂虚惟阅案头书”中,诗人转入内心的宁静,虽未能见到朋友,但他选择在书中寻找慰藉。这种内心的自我对话与反思,体现了陆九渊的理学思想。此外,诗中提及的“车马从何往”与“借问僮奴归得无”,则反映了诗人对外界事物的关心与对生活的思索。

最后一句“只听松竹响萧疏”,则是对环境的细腻观察,松竹在风中的响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幽,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作者的豁达与淡泊,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蹇驴清晓破平芜:在清晨的薄雾中,骑着缓慢的驴子,走出开阔的田野。
  2. 来访故人村外居:前来拜访老朋友,他却住在村外。
  3. 门掩却寻山背路:虽然门是关着的,我还是寻找那条通往山后的小路。
  4. 堂虚惟阅案头书:堂屋空荡荡的,我只是在阅读案头的书籍。
  5. 不知车马从何往:不知道车马从何而来。
  6. 借问僮奴归得无:想问问仆人,他们是否已经回来了。
  7. 留待西风日停午:我决定在西风中停留到正午。
  8. 只听松竹响萧疏:只听见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发出的清脆声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驴子形容为“蹇驴”,生动形象。
  • 拟人:松竹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 对仗:如“蹇驴”和“车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与友人相约却未见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作者的心境与哲理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朴素与自然的生活方式。
  • 松竹:象征清幽与宁静,代表自然的美好。
  • :象征知识与内心的修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蹇驴”是指什么? A. 一只小马
    B. 一只驴子
    C. 一只小狗
    D. 一只小羊

  2. 诗人选择在“堂虚惟阅案头书”,表明他对此时此刻的什么态度? A. 无聊
    B. 享受孤独
    C. 不知所措
    D. 厌倦生活

  3. “只听松竹响萧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忧伤
    B. 宁静
    C. 激动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二者在风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人生哲理,与陆九渊的作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陆九渊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