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

时间: 2025-02-03 02:42:49

策杖寻幽处,沿回松径开。

秋深千树醉,云破一峰来。

白日行深院,青莲护讲台。

悠然何所得,身世委浮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策杖寻幽处,沿回松径开。
秋深千树醉,云破一峰来。
白日行深院,青莲护讲台。
悠然何所得,身世委浮埃。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拐杖,寻觅幽静的地方,沿着曲折的松树林径走去。
秋天深处,千树醉于秋色,云层裂开,一座山峰显现出来。
阳光照耀着深院,青莲守护着讲台。
我悠然自得,却不知自己得到了什么,身世如同浮尘一般轻飘。

注释:

  • 策杖:指手持拐杖,象征年迈或行走困难。
  • 寻幽处:寻找幽静的地方。
  • 回松径:曲折的松树林小径。
  • 秋深:秋季深处,意指秋天已经很深,景色愈加迷人。
  • 千树醉:千树因秋色而醉,形容秋天的美丽。
  • 云破一峰来:云层裂开,露出一座山峰,描绘出山间美景。
  • 白日行深院:阳光普照,深幽的院落中。
  • 青莲护讲台:青莲花守护着讲台,象征清静与学识。
  • 悠然何所得:悠然自得,心中却不知得到了什么。
  • 身世委浮埃:身世如同浮尘,暗喻人生的无常和漂泊。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芳洪,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常流露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作者在文殊院游览,受自然美景启发,抒发对人生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寻幽探胜的宁静与欢愉,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以“策杖寻幽处”引入,表现出诗人的老练与从容,接着描绘秋天的美景,通过“千树醉”展现自然的醉人之美,仿佛让人沉浸在秋日的色彩中。诗的中段“白日行深院,青莲护讲台”描绘出一幅安静的画面,阳光洒落在幽静的院落,青莲静静守护着讲台,传达出一种知性与灵性的合一。然而到了最后一联,诗人则转向内心的反思,“悠然何所得,身世委浮埃”,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似乎即使在最美的自然中,也难以逃避对身世的迷茫与不安。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策杖寻幽处:诗人手握拐杖,行走在幽静之处,体现了他对宁静的向往。
    • 沿回松径开:描绘出松树环绕的小径,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秋深千树醉:千树在秋色的映衬下,显得愈加迷人,象征着自然的丰盈与美丽。
    • 云破一峰来:云层的破裂,揭示出山峰的壮丽,隐喻生活中的灵感与感悟。
    • 白日行深院:阳光普照,深院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景象。
    • 青莲护讲台:青莲花的净洁象征,暗示着学术与内心的守护。
    • 悠然何所得:诗人自得其乐,但又对人生的意义感到困惑。
    • 身世委浮埃:身世如浮尘,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身世比作浮尘,强调人生的短暂与轻浮。
    • 对仗:如“白日行深院,青莲护讲台”,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千树“醉”,赋予树木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动。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自然描写与自我反思,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思索。

意象分析:

  • 松径:象征着幽静和自然的宁静。
  • 千树:代表丰硕的自然与秋天的美丽。
  • 青莲:象征着纯洁和学术的守护。
  • 浮埃:隐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策杖”象征什么?
      A. 年轻
      B. 老迈
      C. 快乐
      答案:B

    2. “千树醉”中“醉”字的意思是?
      A. 醉酒
      B. 陶醉于美景
      C. 睡觉
      答案:B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幸福
      B. 迷茫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 诗词对比

    • 比较刘芳洪的《文殊院》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色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但王维侧重于山水的和谐美,而刘芳洪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刘芳洪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