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岳三峰古,春皇二月寒。
绿潭渔子钓,红树美人攀。
弱蔓环沙屿,飞花点石关。
溪山游未厌,琴酌弄晴湾。
白话文翻译:
海和高山的三座古老峰峦,春天的皇帝在二月时节依然寒冷。
绿潭中渔夫正在垂钓,红树旁的美人正在攀爬。
柔弱的藤蔓环绕着沙洲,飞舞的花瓣点缀着石头的关口。
溪水和山景让我游玩仍然不知厌倦,琴声和酒香在晴朗的湾口荡漾。
注释:
- 海岳:指高山与大海,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色。
- 春皇:春天的统治者,隐喻春天的到来。
- 渔子:指钓鱼的人,渔夫。
- 美人:指美丽的女子,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对象。
- 弱蔓:柔弱的藤蔓,形容植物的生长。
- 沙屿:沙洲,小岛。
- 飞花:飘落的花瓣,象征春天的气息。
- 溪山:溪流与山岳,表现自然景色的美好。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日游玩的热爱及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邢巨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游春》创作于春天,正值二月,诗人可能是在春日的游玩中,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游春》是一首描绘春日游玩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在开篇中,"海岳三峰古,春皇二月寒"一句中,诗人以宏大的自然景观引入,呈现了春日的寒冷与高山的古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春天的特殊氛围。接着,诗人描写了绿潭中渔夫垂钓的宁静与红树旁美人攀爬的活泼,展现了人们在春天中的悠闲生活。
"弱蔓环沙屿,飞花点石关"则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景象,藤蔓环绕着沙洲,花瓣飞舞在石关,表现了春的气息和自然的和谐美。最后一句“溪山游未厌,琴酌弄晴湾”则表达了诗人对春日游玩的无限向往,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陶醉。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情感上充满了生动的春日气息,展现了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岳三峰古:描绘古老的山峰与大海,表现自然的雄伟。
- 春皇二月寒:春天的到来却仍然感到寒冷,突出春天的变幻无常。
- 绿潭渔子钓:描写渔夫在绿潭静静钓鱼,展现宁静的生活气息。
- 红树美人攀:描绘美人在红树之间攀爬,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
- 弱蔓环沙屿:柔弱的藤蔓环绕沙洲,展现春天的生机。
- 飞花点石关:花瓣飞舞,点缀石关,增添了春天的浪漫色彩。
- 溪山游未厌:游玩溪山的乐趣让人心生不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 琴酌弄晴湾:在晴朗的湾口吟唱与饮酒,营造出悠闲自在的气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皇帝,生动形象。
- 对仗:如“绿潭渔子钓,红树美人攀”,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绘“飞花”的动态,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岳:象征自然的雄伟壮丽。
- 春皇:隐喻春天的气息和生命力。
- 绿潭:代表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红树:象征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 弱蔓:表现生命的柔弱与顽强。
- 飞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浪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皇”指的是什么?
- A. 夏天
- B. 冬天
- C. 春天
- D. 秋天
-
“绿潭渔子钓”中“渔子”指的是哪种人?
- A. 读书人
- B. 渔夫
- C. 农夫
- D. 商人
-
诗中“溪山游未厌”的意思是:
- A. 不想游玩
- B. 游玩得很厌倦
- C. 游玩依然乐此不疲
- D. 没有时间游玩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与人际交往的悠然自得。两首诗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但邢巨的《游春》更侧重于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