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虞山诸寺》

时间: 2025-04-29 01:39:20

四望辛峰隔女墙,尚湖足底澹波光。

春来花发破山寺,人去苔荒拂水庄。

石屋流泉闻细响,剑门飞雨带残阳。

禅林行处都招客,梵呗风吹下道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虞山诸寺
作者: 陈昌任

四望辛峰隔女墙,尚湖足底澹波光。
春来花发破山寺,人去苔荒拂水庄。
石屋流泉闻细响,剑门飞雨带残阳。
禅林行处都招客,梵呗风吹下道场。

白话文翻译:

四周望去,辛峰在女墙之外,湖水在脚下波光粼粼。春天来临,花朵盛开,映衬着山中的寺庙;人去后,苔藓滋生,拂过水边的庄院。石屋中流淌的泉水发出细微的声音,剑门外的细雨伴随着夕阳。禅林之中,走到哪里都吸引着客人,梵呗的声音随风吹入道场。

注释:

  • 辛峰:指的是特定的山峰,可能是虞山的某一部分。
  • 女墙:古代建筑上的墙,通常是防护或装饰用的。
  • 尚湖:指的是湖水,尚有波光。
  • 苔荒:指苔藓长满了荒废的地方。
  • 拂水庄:指靠近水边的宅院。
  • 石屋:用石头建造的房屋。
  • 流泉:流动的泉水。
  • 剑门:可能指代某个地名或山口。
  • 梵呗:佛教中的颂经歌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昌任(1862-1928),字叔华,号雪庐,晚清民初的诗人,官员,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末民初,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游览虞山诸寺,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歌鉴赏:

《游虞山诸寺》是一首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展示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头的“四望辛峰隔女墙”,给人一种遥望的感觉,隔墙而望,隐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与隔阂,既有对美景的渴望,又有对现实的反思。接着“尚湖足底澹波光”,描绘了湖水的宁静与清澈,象征着内心的平静。

“春来花发破山寺”,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寺庙的静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去后“苔荒拂水庄”,则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与荒凉,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永恒,带出一丝惆怅。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石屋流泉的细响和剑门飞雨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的细腻。而“禅林行处都招客,梵呗风吹下道场”,则突显了宗教的氛围,诗人在此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寄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既有美的享受,也有哲理的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望辛峰隔女墙:远望辛峰,隔着女墙,表现出地点的限制与对美景的渴望。
  • 尚湖足底澹波光:湖水波光粼粼,增添了春意盎然的气氛。
  • 春来花发破山寺:春天到来,花开山中的寺庙,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人去苔荒拂水庄:人离去后,苔藓长满,表现出荒凉与时间的流逝。
  • 石屋流泉闻细响:石屋中泉水流淌,细微的声音传来,象征着宁静。
  • 剑门飞雨带残阳:剑门外的雨伴随着夕阳,展现出自然的变化。
  • 禅林行处都招客:禅林吸引客人,表现出宗教的吸引力。
  • 梵呗风吹下道场:梵呗的声音随风而来,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屋流泉”与“剑门飞雨”,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美感。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辛峰:象征着远方的理想与追求。
  • 尚湖:代表生活中的宁静与美好。
  • 山寺:象征着灵性与人文。
  • 苔荒: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流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辛峰”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座山峰
    C. 一种花

  2. “春来花发破山寺”表达了什么意境? A. 凋零的悲伤
    B. 生命的活力
    C. 生活的忙碌

  3. “剑门飞雨带残阳”中的“飞雨”主要表现: A. 自然的变化
    B. 人生的悲伤
    C. 旅行的疲惫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春晓》 by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山水,却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孟浩然的《春晓》则通过晨光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格律与鉴赏》
  • 《古诗词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