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仲见赠依韵和答》
时间: 2025-01-23 22:5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仲见赠依韵和答
作者:梅尧臣
平生好书诗,一意在抱椠。
既无鈌云剑,身世遭黮黭。
耻游公相门,甘自守恬淡。
妻孥每寒饥,内愧剧剜憯。
时赖二三友,乞米慰穷惨。
虽然情怀恶,亦未废诵览。
如负会稽辱,欲雪效尝胆。
作文持与人,百不得一颔。
圣犹嗜好殊,独取菖蒲歜。
我愚希六义,将使鬼神感。
譬彼捕长黥,区区只持窨。
青天挂虹霓,踊跂不可擥。
太华五千仞,妄学巨灵撼。
幸且同蛙黾,近乐在井坎。
苍发况种种,存非卫髦髧。
吴侯琅玕姿,而来视乱菼。
凤皇五色毛,曷羡未翅蝻。
染夏有正采,安用此浅黪。
乃知叔度陂,万顷见澄澹。
孟轲患为师,薄劣亦何敢。
白话文翻译
我一生热爱书法和诗歌,心思只在于陶冶情操。虽没有像云剑那样的名器,生活却常遭困顿。
我耻于游走于公卿的门第,甘愿守住清静淡泊的生活。
我的妻儿常常忍受寒冷和饥饿,内心因而感到愧疚。
时常依靠几位好友,乞求一些米粮来缓解贫困的困境。
尽管情感上感到不快,但我并没有放弃对书籍的阅读。
我就像背负着会稽的耻辱,想要洗刷这个耻辱,效法古人的勇气。
写文章时与人交流,百篇之中也难得一个认可。
圣人对于嗜好各有不同,我独爱菖蒲所制的美酒。
我愚笨地期望理解《六义》,想要感动鬼神。
就像捕捉长蛟者,区区之人只想小有所获。
青天之上挂着彩虹,奋力跳跃却无法抓住。
太华山高达五千仞,妄想去学习巨灵的力量。
幸好我与蛙和黾为伴,乐趣就在井边。
苍老的头发渐渐增多,经历的事情多种多样。
吴侯的美好姿态,却来此地观看乱草。
凤皇五色的羽毛,何必羡慕未长翅膀的蝉。
夏天的花朵有着正当的颜色,何必用这浅薄的色彩。
因此知道叔度的水面,万顷之地显得澄澈。
孟轲因成为师长而困扰,即便平庸也敢自处。
注释
- 椠:古代的书写工具,这里指书法。
- 鈌云剑:比喻名贵之物,表示自己没有这样的荣华。
- 黮黭:形容生活困苦,暗淡无光。
- 妻孥:指妻子和子女。
- 乞米:向朋友乞求米粮,形容贫困。
- 会稽:古地名,此处用作耻辱的象征。
- 菖蒲:一种植物,古时用来制作饮品。
- 六义: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作者期望理解这些经典。
- 青天挂虹霓:比喻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拙斋,浙江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质朴,常与自然和人性结合,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梅尧臣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自处和对理想的追求,也隐含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正仲见赠依韵和答》是一首充满自省和感悟的诗作。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书法和诗歌的热爱,体现了他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生活的对比。诗中提到的“平生好书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文化艺术的执着,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
诗人在表达自身困境的同时,也展现了对朋友的珍视和依赖,体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时赖二三友,乞米慰穷惨”这一句,生动描绘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渴望,梅尧臣以“虽然情怀恶,亦未废诵览”表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生活再苦,也不能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此外,诗中多次运用比喻和象征,如“青天挂虹霓”与“太华五千仞”,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向往的高远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诗中最后提到的“孟轲患为师,薄劣亦何敢”,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却依然敢于追求和学习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两句展现对书法诗歌的热爱与追求,虽无名器却有追求。
- 中间部分描绘家庭的困境与内心的愧疚,反映社会现实。
- 后半部分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 对比:如书法热爱与生活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青天挂虹霓”象征理想与追求。
- 排比:反复提及的“乞米”和“情怀恶”等表达情感的坚定。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追求理想与知识的决心,反映出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法与诗歌:象征文化追求。
- 贫困与乞米:体现生活苦难。
- 高山与虹霓: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平生好书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热爱?
- A. 风景
- B. 书法与诗歌
- C. 音乐
-
“妻孥每寒饥”中的“妻孥”指的是?
- A. 朋友
- B. 妻子和子女
- C. 兄弟
-
诗人用“青天挂虹霓”来象征什么?
- A. 生活
- B. 理想与追求
- C. 友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与苏轼的作品,探讨两位诗人在面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时的不同态度与表现。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选》与梅尧臣的对比研究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