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船 贞白将有北京之行,以此送之》

时间: 2025-01-23 15:04:36

尽日廉纤雨。

寒意时侵庭户。

过了端阳,裁缝尚迟衫纻。

问征路。

淮水轻装北渡。

还指燕云深处。

漫回顾。

袖里长杨赋。

谁道今时不遇。

金爵觚棱苕峣,际天如故。

待休务、急整归鞭千里,应识闺中凝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日廉纤雨。寒意时侵庭户。
过了端阳,裁缝尚迟衫纻。
问征路。淮水轻装北渡。
还指燕云深处。漫回顾。
袖里长杨赋。谁道今时不遇。
金爵觚棱苕峣,际天如故。
待休务急整归鞭千里,应识闺中凝伫。


白话文翻译:

整日细雨绵绵,寒意时不时侵入庭院。
端午节已过,裁缝却还未能赶制衣裳。
我问行程,淮水轻装向北而渡。
还指向燕云深处,漫漫回首。
我袖中长杨赋,谁说如今不曾遇见良机?
金爵觚、棱苕峣,依旧映照着天际。
待到休整,不急于赶回,千里路途,应当知道闺中静静凝望。


注释:

  1. 廉纤:形容细雨绵绵,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2. 寒意时侵:时不时地感受到寒意。
  3. 端阳:指端午节,通常是在农历五月初五。
  4. 衫纻:指制作衣裳的材料。
  5. 征路:前往的路途。
  6. 淮水:淮河,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线。
  7. 金爵觚:古代酒器,象征美酒佳肴。
  8. 凝伫:静静地站立,注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时期,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社会人情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为了送别贞白而作,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诗中描绘了江南细雨绵绵的景象,同时也夹杂着对北方行程的期待与不舍。


诗歌鉴赏:

《下水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江南雨后的景象,开篇便以“尽日廉纤雨”引入,渲染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与对未来的期盼。尤其在“过了端阳,裁缝尚迟衫纻”一句中,既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也隐含着对生活节奏的思考。诗人对北方征途的询问及对燕云深处的指向,既是对即将离去的友人的关怀,也是一种对未来旅途的期盼与不安。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袖里长杨赋”展现出一种文人特有的洒脱与自信,似乎在告诉友人,虽身处困境,仍要保持一份乐观的态度。而“金爵觚棱苕峣,际天如故”则象征着不变的美好与友谊的珍贵,尽管时光变迁,彼此的情谊依然如初。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透出浓浓的情感,既有对友人的牵挂,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尽日廉纤雨:描绘了一整天细雨绵绵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寒意时侵庭户:寒气偶尔侵入到家中,增强了诗的感伤情绪。
  3. 过了端阳,裁缝尚迟衫纻: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繁忙形成对比,暗示着生活的不便。
  4. 问征路:对未来旅途的询问,表现出一种期待与不安。
  5. 淮水轻装北渡:象征着轻松的旅途,暗示着希望与机遇。
  6. 还指燕云深处:对往昔的回忆,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
  7. 漫回顾:随意回眸,表现出一种无奈与伤感。
  8. 袖里长杨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信与豁达。
  9. 谁道今时不遇:反驳世俗观念,强调个人的价值。
  10. 金爵觚棱苕峣,际天如故:即使是物是人非,依然有美好的记忆。
  11. 待休务急整归鞭千里:告诫自己不必急躁,千里之行可以慢慢来。
  12. 应识闺中凝伫:暗示了对爱人的思念,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金爵觚”比喻友谊的珍贵。
  • 对仗:“寒意时侵庭户”,前后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送别、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细雨:象征柔情与温柔的时光。
  2. 寒意:代表离别的惆怅。
  3. 衫纻:隐喻生活的忙碌与琐碎。
  4. 淮水:象征旅途与人生的流动。
  5. 燕云:寓意故乡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
    B. 端午
    C. 春节
    D. 重阳

  2. 诗人对未来的旅途感到: A. 兴奋
    B. 不安
    C. 无所谓
    D. 期待

  3. “金爵觚棱苕峣”中“金爵”象征: A. 财富
    B. 友谊
    C. 美酒
    D. 荣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2. 《送友人》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现了对友人的期盼与不舍,情感深厚。
  • 李白的《送友人》同样表达了离别时的感伤,但更显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古典诗词背景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