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伯姊二首》
时间: 2025-01-22 22:36: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伯姊二首
幼以木兰为长兄,岂堪垂老隔幽明。
空疏谁更讥匡鼎,友爱何曾詈屈平。
服已降期从变礼,圣犹尚左况诸生。
追严不必伊蒲供,自有松风与涧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兄的怀念与哀伤。年幼时,我把木兰视为长兄,如今年老却只能隔着幽暗与明亮的界限相望。空荡荡的生活中,谁还会再讥讽匡鼎的空虚?友爱之间又何曾有过谩骂与屈辱?如今已经服从于世俗的变迁与礼法,圣人尚且要遵循左边的规矩,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追随那些严厉的教诲,何必依赖那蒲草的供奉,松风与溪水的声音自有其清幽之美。
注释:
- 木兰:指的是《木兰辞》中的花木兰,象征着勇气和坚韧。
- 匡鼎:意指空虚的生活,暗指无法实现的理想。
- 屈平:指屈原,因其死于忧国忧民而受到爱戴,代表着友爱的极致。
- 服已降期:指已经接受了世俗的礼法与变迁。
- 松风与涧声: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廷栋,号石庵,南宋诗人,诗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尤其在描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方面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刘克庄年长时所作,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对逝去朋友的怀念。诗中通过对长兄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哭伯姊二首》是一首情感深邃的哀悼诗。刘克庄用木兰象征长兄,表达了对过往亲情的眷恋。在诗中,诗人通过与往日的对比,展示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诗的开头便以“幼以木兰为长兄”引入,承载着深厚的亲情与依赖。随后,诗人以“岂堪垂老隔幽明”表达了对长兄的思念与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空疏谁更讥匡鼎,友爱何曾詈屈平”则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认为即使生活中空虚无物,友爱的存在仍然值得珍惜。转折的“服已降期从变礼”让人感受到世俗礼法的压迫,而“圣犹尚左况诸生”则揭示了对道德规范的无奈与屈从。这几句饱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尤其在面对亲人的离去时,愈发显得悲凉。
最后两句“追严不必伊蒲供,自有松风与涧声”则是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表明尽管遭遇失落,仍然能够在自然中找到慰藉。这一情感的转变让整首诗既悲伤又充满希望,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幼以木兰为长兄:年幼时把木兰视作长兄,反映了年少时对亲情的渴望与依赖。
- 岂堪垂老隔幽明:随着年岁渐长,感到孤独与无奈,幽暗与明亮之间的隔阂象征着人际关系的疏远。
- 空疏谁更讥匡鼎:生活的空虚无人再去讥讽,表现出对世俗的无奈。
- 友爱何曾詈屈平:友谊的真挚未曾被谩骂所破坏,强调了真正的情感。
- 服已降期从变礼:服从于变化的礼法,反映出对传统的妥协。
- 圣犹尚左况诸生:连圣人也要遵循传统,更何况普通人,展现出对社会规范的无奈。
- 追严不必伊蒲供:不必再依赖外在的供奉,寻找内心的宁静。
- 自有松风与涧声:自然的声音给予心灵的慰藉,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木兰”比作长兄,象征着亲情。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加强情感的表达,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亲情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兰:象征勇气、坚韧和亲情。
- 幽明:象征人生的两面,生与死、明与暗。
- 松风:体现自然的和谐与清新。
- 涧声:象征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刘克庄将谁视为“长兄”?
- A. 朋友
- B. 木兰
- C. 自己
- D. 诗人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友爱”是受到谩骂的。
- A. 对
- B. 错
-
填空题:整首诗表达了对____的思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答案:
- B
- B
- 亲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更加直白与感伤。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虽是怀古,但情感更加豪放,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