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 清明风雨》
时间: 2025-02-04 15:37: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绛都春 清明风雨
作者: 厉鹗 〔清代〕
乌衣过客。约孤注赛春,春还轻掷。润被换香,低几留灯愁通夕。馀寒犹是连寒食。强偷眄清明天色。傍檐携手,茸茸柳眼,泪痕频滴。攲侧。前年旧旅,寄单枕闷把卧枝花摘。水外澹红,帘底纤琼游踪隔。文园多病何人惜。有鬓影参差知得。便教晴蝶敲风,岸阴翠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与清明时节的心情交织。诗中提到路过的行人,仿佛在与春天的盛景相约。春天虽然轻易地来去,却带来了愁苦,夜晚的灯光映照着心中的忧伤。寒食节的余寒依旧,抬头偷看清明的天色,却见柳芽轻垂,泪水频频滑落。去年旧游的回忆,独自一人躺在床上,闷闷不乐,想起那时的花朵。窗外的桃花绽放,隔着帘子轻轻摇曳。园中多病的人,谁又会为我惜花呢?即便是晴天的蝴蝶,也在微风中敲打着,岸边的阴影交织成翠绿的画面。
注释
- 乌衣过客:乌衣指的是古代的士人,行人可能指的是过路的游子或思乡的人。
- 寒食:寒食节,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两天,习惯上禁火吃冷食。
- 柳眼:指的是柳树刚发芽的嫩芽,形象地描绘春天的生机。
- 晴蝶敲风:描绘春天蝴蝶飞舞的情景,细腻生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厉鹗(1760-1849),字步云,号崇庵,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其诗风清丽而雅致,常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明时节,正值春天,诗人借春天的景象抒发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展现了春天的细腻情感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开头的“乌衣过客”引发了游子的思绪,接着描绘了春天的轻盈与愁苦的交织。通过“润被换香”与“低几留灯”,诗人将生动的春景与内心的孤独相对照,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情感的对立。
诗中“泪痕频滴”一语,刻画了诗人对旧游的追忆与哀伤,仿佛在春风中感受到过往的痛楚。“水外澹红”描绘了窗外桃花的绚烂,形成了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一联通过“晴蝶敲风,岸阴翠织”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的情感相融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与复杂的情感交织,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孤独,是对春光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乌衣过客:暗示了游子的身份和心情。
- 约孤注赛春:春天的来临与孤独的思绪交织。
- 润被换香:夜晚的灯光与香气,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 泪痕频滴:表达对往事的追忆与伤感。
- 晴蝶敲风: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轻盈的存在,体现其变化无常。
- 拟人:将蝴蝶描绘为“敲风”,生动形象。
- 对仗:如“岸阴翠织”与“晴蝶敲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展开,反映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在春光中隐含的孤独与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衣:象征游子与士人的身份。
- 柳眼: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泪痕:情感的表达,象征失落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是在哪个时间?
- A. 春节
- B. 清明节
- C. 寒食节
- D. 端午节
-
“乌衣过客”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 A. 游子
- B. 商人
- C. 农夫
- D. 诗人
-
诗中描绘的春天有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和怀念
- C. 失望
- D. 愤怒
答案: 1.C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明》:杜甫的诗作,表现了对清明时节的思考与感慨。
- 《春望》:杜甫的另一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通过春天的景色表达怀念之情,情感更为浓烈。
- 《黄鹤楼》(崔颢):通过景物表达对过往的思考,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论》:对清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有详细的介绍。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解析与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