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陂塘 奉陪王太守、俞别驾、佟大令雨泛西湖作,起句同用张翥》
时间: 2025-01-10 13:06: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涨西湖半篙新雨,画船初试烟水。
知君虽作湖山主,心与海鸥相似。
秋欲至,荷叶外微茫渐识芦花起。
溪头洞尾。向山影沉浮,泉花喷薄,频得白鱼喜。
长桥畔,灯火渔村尚未。疏钟微出苍翠。
兰桡荡漾无人见,教驻数声歌吹。
觞并止。堤上步沿洄稍近黄塘寺。
林枫乍坠。正宿鸟巢边,凉风萧飒,心动欲归矣。
白话文翻译
在西湖上,刚刚下过的雨水使水位上涨,画舫在水面上轻轻划动,刚刚试水。虽然你是湖山的主人,但你的心就像海鸥一样自由。秋天将近,荷叶外面朦胧的景象渐渐显露出芦花的身影。
在溪水的顶端和洞口,山影在水中沉浮,泉水喷涌而出,时不时能捞到白鱼。
在长桥旁边,渔村的灯火尚未点亮,稀疏的钟声隐约传来。
划桨的船上无人可见,只听到几声歌唱的回荡。
酒杯停下,沿着堤岸走近黄塘寺。
树上枫叶刚刚飘落,正好在鸟巢旁边,凉风萧瑟,心中不禁生出归意。
注释
- 涨:水位上升。
- 篙:用来撑船的长杆。
- 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只。
- 湖山主:指对湖山的主人,含有对友人的尊称。
- 海鸥:象征自由,暗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荷叶:秋季荷叶渐黄,微茫的景象暗示秋天的来临。
- 疏钟:钟声稀疏而远,带来一种宁静感。
- 兰桡:指轻舟,象征着悠闲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1569年-1642年),字希夷,号宗华,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是在与王太守、俞别驾、佟大令泛舟西湖时创作的,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西湖的美丽景色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诗歌鉴赏
《买陂塘》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歌,结合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在雨后的宁静与美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的开头描绘了西湖在新雨过后的景象,水位上涨,船只轻轻荡漾,展现了自然的生动。接着,诗人以“知君虽作湖山主,心与海鸥相似”表达了对友人身份的尊重,同时又暗示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思考。
随着秋天的临近,荷叶和芦花的变化代表了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意象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乡之情。诗中“凉风萧飒,心动欲归矣”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诗人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致描绘,又交融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是一幅动人的秋日画卷,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涨西湖半篙新雨:雨后西湖水位上涨,形成新的水面景象。
- 画船初试烟水:华丽的画船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轻轻划动。
- 知君虽作湖山主,心与海鸥相似:尊重友人的地位,但强调内心的自由如海鸥。
- 秋欲至,荷叶外微茫渐识芦花起:秋天将至,荷叶外的景象开始显露出芦花的影子。
- 溪头洞尾。向山影沉浮,泉花喷薄,频得白鱼喜:溪水的两端,山影在水中浮现,泉水涌出,时常能钓到白鱼。
- 长桥畔,灯火渔村尚未:长桥边,渔村的灯火尚未点亮。
- 疏钟微出苍翠:远处的钟声隐约传来,带来一丝宁静。
- 兰桡荡漾无人见,教驻数声歌吹:轻舟荡漾无人可见,唯有几声歌唱的回荡。
- 觞并止。堤上步沿洄稍近黄塘寺:杯中酒停下,沿着堤岸走向黄塘寺。
- 林枫乍坠。正宿鸟巢边,凉风萧飒,心动欲归矣:树上枫叶刚落,正好在鸟巢旁,凉风袭来,心中不禁想要归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比作海鸥,表达自由的渴望。
- 拟人:自然景象如“凉风萧飒”带有情感色彩。
- 对仗:如“涨西湖半篙新雨,画船初试烟水”形成和谐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珍视和对归属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美丽与宁静,也代表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 海鸥:象征自由与洒脱,表达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 荷叶、芦花:自然的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长桥、渔村:代表人间烟火气,连接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湖在什么情况下水位上涨?
- A. 下雨
- B. 干旱
- C. 冰雪融化
- D. 人工灌溉
-
诗中提到的“心与海鸥相似”是什么意思?
- A. 心情沉重
- B. 渴望自由
- C. 依恋朋友
- D. 喜欢水面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想要旅行
- B. 想要归家
- C. 想要社交
- D. 想要学习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和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人生的无常与忧伤。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原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轮回,情感更为浓烈和直接。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屈大均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