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逢原》
时间: 2025-02-04 17:14: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逢原
梅尧臣
祢衡负其才,沉没鹦鹉洲。
李白负其才,飘落沧江头。
後亦多效此,才薄空羁囚。
文章本济时,反不能自周。
吾尝戒吾曹,慎勿异尔流。
臧仓毁孟轲,桓魋迫圣丘。
虽云推之天,未免皇皇求。
吾今重子学,无力荐公侯。
行当思吾言,非教子佞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才子命运的思考。祢衡因为才华而沉没在鹦鹉洲,李白则在沧江头漂泊。后代的人也多有效仿,但才智薄弱,只能空守囚禁。文章本是为了济世,但反而不能自给自足。我常常告诫大家,务必谨慎,不要追求那异于常人的流派。臧仓毁掉了孟轲,桓魋迫使圣丘受困。虽然说是天命所归,但也难免令人心生不安。我如今重视后学,但无力推荐给公侯。应该认真思考我的话,而不是教导孩子们阿谀奉承。
注释:
- 祢衡:指祢衡,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因才华被看重却遭到贬谪。
- 鹦鹉洲:传说中的地点,象征被遗忘的才子。
-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以才华横溢而著称。
- 才薄空羁囚:才智有限,空有名声却无法施展。
- 文章本济时:文章是用来帮助时世的。
- 敬而戒之:告诫大家要谨慎。
- 臧仓、孟轲:臧仓是贬低孟子的典故,象征才子的遭遇。
- 桓魋迫圣丘:桓魋是历史上迫害有才之士的典型。
- 皇皇求:指人们对名利的迫切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律诗,与王安石、苏轼等人齐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情景交融、寓理于诗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与友人李逢原的别离之际,表达了对后辈才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古典诗词中独具一格,以李白和祢衡这两位才子为引子,展开对才子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以“祢衡负其才,沉没鹦鹉洲”开篇,直接点明了才子的命运往往与其才华成正比,却又因世事的无情而被埋没。接着提到李白,借用他在沧江头漂泊的形象,进一步强调才子虽有才华,却难以自保,令人感到惋惜。
“後亦多效此,才薄空羁囚”,诗人在这里批判了后世对才华的追求,指出许多平庸之辈也想效仿,却只能沦为囚徒,无法展现真正的才华。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时世的感慨,呼吁大家应当谨慎自处,不要追求那些异于常人的流派,反而应该脚踏实地,追求真正的学问。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述,构建出一种对才子的深沉关怀和无奈感,最终以“行当思吾言,非教子佞柔”作为总结,表达了对教育的反思,强调真正的教育应是教导孩子们独立思考,而非阿谀奉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祢衡负其才,沉没鹦鹉洲:祢衡因才华被贬,象征有才之人易遭不幸。
- 李白负其才,飘落沧江头:李白虽才华横溢,却也不得志,象征漂泊无依。
- 後亦多效此,才薄空羁囚:后人多效仿,却才智平庸,陷入囚困。
- 文章本济时,反不能自周:文章应为济世之用,却反而不能自给自足。
- 吾尝戒吾曹,慎勿异尔流:告诫同道之人要谨慎,不要追求异流。
- 臧仓毁孟轲,桓魋迫圣丘:引述历史,强调才子遭贬的典型。
- 虽云推之天,未免皇皇求:虽说是天命,但人心难免对名利的追求。
- 吾今重子学,无力荐公侯:我重视后学,但无力推荐给权贵。
- 行当思吾言,非教子佞柔:应认真思考我的话,而非教导阿谀奉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才子比作被遗忘的鹦鹉,象征才华被埋没。
- 对偶:诗句结构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与事件,加深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李白与祢衡的例子,展现了才子命运的无常和教育的本质,警示后人应以诚待之,不应追求浮华与形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鹦鹉洲:象征被遗忘的才华。
- 沧江:李白漂泊的象征。
- 孟轲与桓魋:象征才子遭遇的不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祢衡和李白在诗中分别代表什么?
- A. 才华与名利
- B. 才华与遭遇
- C. 成功与失败
-
诗中提到的“臧仓”和“孟轲”有什么关系?
- A. 朋友
- B. 竞争对手
- C. 被贬的才子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才子命运的反思
- C. 教育的意义
答案:1-B,2-C,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安石的作品都关注社会与人才的命运,但梅更多的是悲叹,而王则带有一种积极的努力与改造社会的意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