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试笔》

时间: 2025-01-11 20:09:43

老来日月速,去若弦上箭;方看出土牛,已复送巢燕。

清晨觅缣衣,正午废纨扇。

北窗小雨余,盆山郁葱蒨。

病体为之轻,一笑玩笔砚。

虽无颜柳工,挥洒亦忘倦。

纸穷墨渐燥,蛇蚖争入卷。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窗试笔
作者: 陆游 〔宋代〕

老来日月速,
去若弦上箭。
方看出土牛,
已复送巢燕。
清晨觅缣衣,
正午废纨扇。
北窗小雨余,
盆山郁葱蒨。
病体为之轻,
一笑玩笔砚。
虽无颜柳工,
挥洒亦忘倦。
纸穷墨渐燥,
蛇蚖争入卷。
属儿善藏之,
勿遣俗子见。

白话文翻译

晚年时光过得飞快,
如同弦上飞射的箭一般。
刚看见出土的犁牛,
又已送走了归来的燕子。
清晨时我寻找丝绸衣裳,
正午时却丢弃了纨扇。
北窗外小雨过后,
盆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
因病身体变得轻松,
我微笑着玩弄笔墨。
虽然没有颜真卿的才华,
但挥洒之间也忘却了疲倦。
纸张快要用尽,墨水渐渐干枯,
小蛇虫争着要卷入卷轴。
请让孩子好好保管,
不要让俗人看到。

注释

  • 日月速:指时光流逝得快。
  • 弦上箭:比喻时间过得快。
  • 出土牛:比喻农田的耕作,象征希望。
  • 缣衣:指丝织的衣服,象征优雅。
  • 纨扇:指用纨绸做的扇子,通常表示奢华。
  • 盆山:盆栽的山石,象征自然的美。
  • 病体为之轻:因病身体轻松。
  • 蛇蚖:小虫,暗示生活的细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者。他的诗以直白而有力的语言著称,作品涉及爱国、抒怀、咏物等多个主题。

创作背景:诗作于陆游晚年,时值战乱与个人生活困顿之时,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写作的热爱和坚持。

诗歌鉴赏

《北窗试笔》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陆游晚年生活的片段,展现了他在岁月流逝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写作的执着。诗中通过“老来日月速”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提到“出土牛”和“送巢燕”,象征着希望和生机,显示他即使在逆境中也不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从“清晨觅缣衣,正午废纨扇”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陆游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他对优雅生活的追求。在北窗下的小雨中,他感到身心的轻松,体现了他在创作中获得的满足感。尽管年老体弱,陆游却依然坚持写作,展示了他不屈的精神和对艺术的热爱。

最后,“纸穷墨渐燥”传达出写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而“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则展现了他对作品珍视的态度,体现出诗人对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来日月速”:感叹年纪大了,时间过得很快。
  2. “去若弦上箭”:比喻时间流逝如箭,形象生动。
  3. “方看出土牛,已复送巢燕”:描绘自然景象,象征希望与生机。
  4. “清晨觅缣衣,正午废纨扇”:展现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出对优雅生活的追求。
  5. “北窗小雨余,盆山郁葱蒨”:描绘雨后自然的美丽,给人以清新之感。
  6. “病体为之轻,一笑玩笔砚”:尽管身体衰弱,但写作让人感到轻松快乐。
  7. “虽无颜柳工,挥洒亦忘倦”:即使没有名家的风采,依然享受创作的快乐。
  8. “纸穷墨渐燥,蛇蚖争入卷”: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写作的状态。
  9.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表达对作品的珍视,希望能够妥善保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弦上箭”比喻时间流逝的迅速,生动形象。
  • 对仗:如“清晨觅缣衣,正午废纨扇”,工整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透过个人的生活和艺术创作,表达人生的短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反映出作者的精神面貌与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
  • :象征耕作与勤劳,暗含希望。
  • :象征归来与安宁,表达人生的循环。
  • 缣衣与纨扇:代表优雅生活的追求与放弃。
  • 北窗、小雨:象征宁静的生活环境,诗意的写作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老来日月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热爱
  2. “纸穷墨渐燥”中的“纸穷”意味着什么?

    • A. 作品完成
    • B. 写作材料用尽
    • C. 书法技艺高超
  3. 诗人希望让谁看到他的作品?

    • A. 朋友
    • B. 孩子
    • C. 俗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陆游的《北窗试笔》和杜甫的《春望》均以个人的生活感受为基础,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陆游更倾向于对写作的热爱,而杜甫则多了一份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