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居》

时间: 2025-04-27 14:46:18

屏分锦绣自岧峣,谁与秋深度铁桥。

静夜寒林闻捣药,高楼明月过吹箫。

虎须远采临巉石,雀舌閒烹试瘿瓢。

惭愧头陀馀行苦,活泉引灌圃中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屏分锦绣自岧峣,
谁与秋深度铁桥。
静夜寒林闻捣药,
高楼明月过吹箫。
虎须远采临巉石,
雀舌閒烹试瘿瓢。
惭愧头陀馀行苦,
活泉引灌圃中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居生活。屏风将华丽的景色分隔,像是在高耸的山峰上,谁能和我在这秋天的深处一起走过铁桥呢?静谧的夜晚,在寒冷的树林中听到捣药的声音,高楼上的明月照在吹箫的人身上。远处的虎须被采摘下来,闲暇时用雀舌来烹饪试验瓢虫。感到惭愧的是,作为出家人的我,经历的艰辛仍然不及此地的清净,活泉的水流滋润着园中的苗圃。

注释:

  • 屏分锦绣:屏风分隔开来,像锦绣般的美丽景色。
  • 岧峣:形容山高耸的样子。
  • 铁桥:铁制的桥,象征着通往美好地方的道路。
  • 捣药:制药的声音,常用于道家修炼。
  • 高楼:指高耸的建筑。
  • 虎须:野生植物,常用于中药。
  • 雀舌:雀鸟之舌,用于烹饪时的细致。
  • 头陀:出家人,常指修行者。
  • 活泉:活水泉,象征生命和滋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今音,明代的高僧,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出道家和佛教的哲理,强调自然和内心的修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在山间修行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自然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罗浮山居》是一首描绘山中生活的诗,充满了自然的美和修行者的内心体验。诗的开头“屏分锦绣自岧峣”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仿佛在描述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接着诗人通过“谁与秋深度铁桥”的疑问,表达了对同行者的渴望,暗示了修行者的孤独。在静谧的夜晚,诗人通过“静夜寒林闻捣药”,描绘了药香四溢的场景,暗示了修行的艰辛与追求。后面几句描绘了采药和烹饪的细节,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安逸。最后两句“惭愧头陀馀行苦,活泉引灌圃中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修行的反思与自责,尽管环境优美,但内心却难以平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修行者在自然中追求内心宁静的心路历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屏分锦绣自岧峣:描绘屏风分隔开来的美丽景色,暗示高山上的自然环境。
  2. 谁与秋深度铁桥:表达对同行者的渴望,体现孤独。
  3. 静夜寒林闻捣药:夜晚的宁静中,听到捣药声,象征修行的艰辛。
  4. 高楼明月过吹箫:明月照耀下的高楼,增添了诗意的美感。
  5. 虎须远采临巉石:描述采药的情景,象征修行的生活。
  6. 雀舌閒烹试瘿瓢:闲暇时用雀舌烹饪,展现生活中的细致。
  7. 惭愧头陀馀行苦:对自己修行艰难的自责。
  8. 活泉引灌圃中苗:活水滋润着苗圃,象征生命的延续与滋养。

修辞手法:

  • 比喻:屏分锦绣,形象生动,展现自然之美。
  • 对仗:如“静夜寒林”和“高楼明月”,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活泉引灌,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生活,表达了修行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反思,展现出一种追求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屏风:象征着美丽的自然环境。
  • 铁桥:象征着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 寒林:象征孤独与修行的艰难。
  • 明月:象征希望与光明。
  • 虎须、雀舌:代表自然的馈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铁桥”象征着什么?

    • A. 通往美好地方的道路
    • B. 连接山与水的桥
    • C. 朋友的来访
    • D. 旅行的艰难
  2. “惭愧头陀馀行苦”中,头陀指的是?

    • A. 一种植物
    • B. 出家人
    • C. 朋友
    • D. 自然
  3. 诗中提到的“活泉”象征着什么?

    • A. 死亡
    • B. 生命与滋养
    • C. 旅行的疲惫
    • D. 人际关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陶渊明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似,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释今音的诗更侧重于修行者的孤独与内心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强调饮酒与自然的融洽。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