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撰艮》

时间: 2025-01-10 22:26:52

三人同榜五同居,白首同归识竟虚。

流涕无言偏伏鸩,隔墙何处忽呼猪。

后时不及修降表,前事谁能禁谤书。

到得狱门怀死友,须眉相见尚如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人同榜五同居,白首同归识竟虚。流涕无言偏伏鸩,隔墙何处忽呼猪。后时不及修降表,前事谁能禁谤书。到得狱门怀死友,须眉相见尚如初。

白话文翻译

三人一同中榜五次同住,白发同归的相识竟是虚幻。流泪无言偏偏遭遇毒酒,隔墙何处突然传来猪叫。后来不及修降表,前事谁能禁止诽谤书。到了狱门怀念已故的朋友,相见时依然如初。

注释

  • 同榜:指一同中举或中进士。
  • 白首同归:形容友谊深厚,一同老去。
  • 识竟虚:认识到最终是虚幻的。
  • 流涕无言:流泪而说不出话。
  • 偏伏鸩:偏偏遭遇毒酒。
  • 隔墙何处忽呼猪:隔墙突然传来猪叫声。
  • 后时不及修降表:后来不及修整降表。
  • 前事谁能禁谤书:前事谁能禁止诽谤的书信。
  • 到得狱门怀死友:到了狱门怀念已故的朋友。
  • 须眉相见尚如初:相见时依然如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严遂成(约1694-1760),字子才,号梅溪,清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可能是在表达对友情的感慨,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晚年所作,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同榜”、“同居”、“同归”等词语,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而“识竟虚”、“流涕无言”等则透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悲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友情的描绘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三人同榜五同居”描绘了深厚的友情,而“白首同归识竟虚”则透露出对友情的虚幻感。后文的“流涕无言偏伏鸩”和“隔墙何处忽呼猪”则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悲伤。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人同榜五同居:描绘了深厚的友情,三人一同中榜,五次同住。
  2. 白首同归识竟虚:表达了友情的虚幻感,白发同归的相识最终是虚幻的。
  3. 流涕无言偏伏鸩: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悲伤。
  4. 隔墙何处忽呼猪:通过突然的猪叫声,增加了诗的生动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5. 后时不及修降表: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奈和无力感。
  6. 前事谁能禁谤书: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无奈和无力感。
  7. 到得狱门怀死友: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朋友的怀念。
  8. 须眉相见尚如初: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相见时依然如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三人同榜五同居”与“白首同归识竟虚”,“流涕无言偏伏鸩”与“隔墙何处忽呼猪”。
  • 意象:如“流涕无言偏伏鸩”和“隔墙何处忽呼猪”,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了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与世事无常。诗人通过对友情的描绘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流涕无言偏伏鸩:通过“流涕无言”和“偏伏鸩”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悲伤。
  • 隔墙何处忽呼猪:通过突然的猪叫声,增加了诗的生动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人同榜五同居”表达了什么? A. 友情深厚 B. 世事无常 C. 人生虚幻 D. 社会现实

  2. 诗中“白首同归识竟虚”表达了什么? A. 友情深厚 B. 世事无常 C. 人生虚幻 D. 社会现实

  3. 诗中“流涕无言偏伏鸩”表达了什么? A. 友情深厚 B. 世事无常 C. 人生虚幻 D. 社会现实

答案: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卫八处士》: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王维《送别》: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赠卫八处士》与严遂成《王修撰艮》:都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加深沉,严遂成的诗更加凝练。

参考资料

  • 《清诗别裁集》
  • 《严遂成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