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门外红尘一丈深,开门碧雾秋阴阴。
十年对雪守汉节,三月不肉闻韶音。
风高常与鹤同梦,雨作或听龙一吟。
淮南大隐人所羡,令我不乐思故林。
白话文翻译:
门外的红尘世界深不见底,打开门却只见秋天的碧雾弥漫。
我在这里十年如一日,守着汉朝的节操,
三个月没有肉食,却能听到春天的乐声。
高风常与仙鹤同做美梦,雨声时常听到龙的吟唱。
淮南的隐士令人羡慕,但我却无法快乐,思念故乡的树林。
注释: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繁杂的生活。
- 碧雾:形容秋天的雾气清冷而美丽。
- 汉节:指汉朝的节日或节操,象征着忠贞和志趣。
- 韶音:指春天的乐声,寓意美好的音乐或生活。
- 淮南大隐:指隐居在淮南的高人,象征理想的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以宁,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表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以宁的隐居生活中,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竹轩》一诗通过描绘门外的红尘与门内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开篇以“门外红尘一丈深”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外界的复杂与喧嚣,随后“开门碧雾秋阴阴”则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恬淡。诗中提到的“十年对雪守汉节”,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暗示了他在隐居之际对过往生活的思考和反省。
接下来的内容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风高常与鹤同梦”与“雨作或听龙一吟”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和谐,显示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而最后一句“淮南大隐人所羡,令我不乐思故林”,则是诗人对隐士生活的理想化与现实中的失落感的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外红尘一丈深:门外的世俗生活繁杂深邃。
- 开门碧雾秋阴阴:打开门却见秋天的蓝色雾气,冷清阴郁。
- 十年对雪守汉节:十年来我坚守着汉朝的节操与信念。
- 三月不肉闻韶音:尽管三个月未尝肉食,依然能听到春天的乐声。
- 风高常与鹤同梦:高风常与仙鹤一起做梦,象征理想的隐逸生活。
- 雨作或听龙一吟:雨声中时常听到龙的吟唱,寓意着自然的灵性。
- 淮南大隐人所羡:淮南的隐士生活令人羡慕。
- 令我不乐思故林:但我却无法快乐,心中常常思念故乡的树林。
修辞手法:
- 比喻:“红尘”比喻世俗的纷扰,“碧雾”比喻内心的宁静。
- 对仗:“风高常与鹤同梦,雨作或听龙一吟”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逸为主题,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华世界的逃避,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红尘:象征世俗生活的繁杂与困扰。
- 碧雾:象征宁静与清幽的生活环境。
- 鹤:象征高洁的理想生活。
- 龙:象征力量与灵性,代表自然的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红尘”在诗中指代什么? A. 自然风光
B. 世俗生活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汉节”象征什么? A. 忍耐与坚守
B. 快乐与欢庆
C. 忘却与逃避
答案: A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A. 对隐士生活的赞美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世俗的厌倦
答案: B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读》
- 《张以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