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特进观文南阳公挽词》

时间: 2025-01-11 21:06:11

一相频虚位,千龄要实才。

庙谟从此定,边锁未应开。

东阁尝先到,西州重一哀。

传家惟俭德,何处著楼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丞相特进观文南阳公挽词
作者: 林光朝 〔宋代〕

一相频虚位,千龄要实才。
庙谟从此定,边锁未应开。
东阁尝先到,西州重一哀。
传家惟俭德,何处著楼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丞相频繁地空缺着位置,国家千年需要真正的人才来治理。自此庙堂的方针政策得以确立,但边境仍然不应轻易放松。东阁的事务常常提前到来,而西州却充满了沉重的哀伤。家族传承只需靠俭朴和品德,何处再能建立起辉煌的楼台呢?

注释:

  • 丞相:古代中国最高的官职之一,负责治理国家。
  • 虚位:空缺的职位。
  • 庙谟:指国家的方针政策。
  • 边锁:边境的防守状态。
  • 东阁:指东边的某个官署或机构。
  • 西州:指西方的某个地方。
  • 传家:传承家族的道德和风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光朝,宋代诗人,字子华,因其才情出众而受到重视。他的诗风清新,有着浓厚的现实关怀,常通过古典诗歌表达对时事的看法。

创作背景:

此诗为挽词,写于丞相南阳公去世之时,表达了对其的悼念与对国家未来的深思。通过对丞相职位的空缺和国家治理的担忧,表现了对人才的重要性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哀悼的口吻,深刻地反映了对国家治理和人才缺失的担忧。首句“一相频虚位”,直接点出丞相职位的空缺,显示出国家治理的危机。而“千龄要实才”则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历史长河中,真正的才能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接下来的“庙谟从此定”体现了诗人在丞相去世后,对未来政策稳定的期望,但“边锁未应开”则流露出对边境安全的忧虑,暗示在人才缺失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确保安宁。

在结构上,诗歌采用了对仗的修辞,增强了节奏感与美感。最后的“传家惟俭德,何处著楼台”则是对未来的深思,提出了家族应该以俭朴和品德为重,而非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展现了诗人对传统美德的推崇。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逝者的哀悼,也有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展现了诗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相频虚位:丞相的职位频繁空缺,国家治理面临困境。
  2. 千龄要实才:历史长河中,真正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3. 庙谟从此定:政策方针在丞相去世后需要重新确立。
  4. 边锁未应开:边境防守不应轻易放松,暗示国家安全问题。
  5. 东阁尝先到:东边的官署事务总是优先处理。
  6. 西州重一哀:西方地区因丞相去世而充满悲哀。
  7. 传家惟俭德:家族的传承应以俭朴和道德为重。
  8. 何处著楼台:追问何处能够再建辉煌的前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庙谟”和“边锁”,“东阁”和“西州”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诗中通过“楼台”象征地位和权势,隐喻人们追求的生活理想。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国家治理与人才的重要性展开,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通过对丞相去世的悼念,反映出对人才缺失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丞相:象征国家治理的核心。
  • 虚位:代表治理的空缺与无能。
  • 庙谟:象征国家政策与决策。
  • 边锁:代表国家安全的防线。
  • 楼台:象征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丞相”指的是哪个职位?

    • A. 皇帝
    • B. 总理
    • C. 最高官员
    • D. 将军
  2. “千龄要实才”中“实才”指的是什么?

    • A. 真实的才能
    • B. 假的才能
    • C. 过时的才能
    • D. 外国的才能
  3. 诗中提到“传家惟俭德”,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注重品德
    • C. 建立豪华楼台
    • D. 追求名声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忧伤。

诗词对比:

  • 林光朝的《丞相特进观文南阳公挽词》与杜甫的《兵车行》比较,均表现了对国家动乱与人才缺失的忧虑,但林光朝更注重个人德行与传承的关系,而杜甫则更强调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