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福观
作者:王傅 〔宋代〕
泉源山下延平旷,
路入松关起清爽。
飞云西峙积翠台,
突兀三千六百丈。
杏花片片铺金坛,
天风吹桂香漫山。
游人尽去萝月上,
觉人身世非人间。
白话文翻译
在延平旷野的山下,泉水源源不断;
小路通向松树林,令人感到清新爽快。
飞云在西边矗立,翠绿的台地积聚;
高耸入云的山峰,直插三千六百丈。
杏花如片片金色的铺盖,
天风送来桂花的香气弥漫四方。
游客们纷纷离去,明月悄然升起;
使人感到自己与人世间格格不入。
注释
字词注释:
- 延平旷:指开阔的平原,延平即延续的平坦地域。
- 松关:松树成林的地方,关指山口或山道。
- 飞云:指在天空中漂浮的云彩。
- 突兀:高耸而显得突出的样子。
- 杏花:指杏树的花,象征春天的美好。
- 金坛:形象地描绘铺满杏花的地点,像金色的坛子。
- 天风:天空中的风。
- 萝月:指月光下的景象,萝指藤萝。
典故解析: 此诗的意境与道教文化相关,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美,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傅,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展现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明福观可能是王傅在一次游览中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借景抒情,表达一种超然的心境。
诗歌鉴赏
《明福观》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王傅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恬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开头两句描绘了山下泉水流淌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中。接下来的“飞云西峙积翠台”则通过对高山和云朵的描写,营造出高远的情境。这种高远感让人心生向往,仿佛可以触及云端。
后半部分的杏花与桂香的描绘,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春天的气息。杏花的金色与桂香的清新,象征了生命的美好与希望。最后两句“游人尽去萝月上,觉人身世非人间”,更是诗人的情感高潮,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仿佛在暗示世俗的纷扰已不再重要,真正的归属在于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和对超脱世俗的渴望,体现了宋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泉源山下延平旷:描绘了山下的宽广平原,有泉水流淌,展现出自然的美景。
- 路入松关起清爽:小路通往松树林,令人感受到清新的空气。
- 飞云西峙积翠台:西边高耸的云彩与翠绿的山台相互辉映,构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 突兀三千六百丈:形象地描绘出高山的巍峨,给人以震撼。
- 杏花片片铺金坛:杏花如金色的花瓣,铺满大地,呈现春天的生机。
- 天风吹桂香漫山:微风送来桂花香味,弥漫在山间,增添了诗的韵味。
- 游人尽去萝月上:游客们纷纷离去,月光升起,仿佛时间静止。
- 觉人身世非人间:诗人感到与世俗的隔绝,体验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杏花比作铺在金坛上的花瓣,形象生动。
- 拟人:天风被赋予了带来桂香的能力,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体现出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体现了一种宁静的心境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流动与清新。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体现自然的力量。
- 飞云:高远、自由,象征心灵的超脱。
- 杏花:春天的象征,代表希望与美好。
- 桂香:清新、优雅,体现自然的魅力。
- 明月:象征宁静与超然,带来思考与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自然景象是什么?
- A. 雨水
- B. 泉水和杏花
- C. 雪山
-
“游人尽去萝月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伤感
- B. 宁静
- C. 兴奋
-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 A. 对比
- B. 描绘自然
- C. 叙述故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明福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王维的诗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和谐,而王傅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强调人与自然的超然关系。两者各具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收录多位古代诗人的经典作品。
- 《山水田园诗研究》:探讨山水诗的美学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