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秦觏》

时间: 2025-01-10 23:12:03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寄秦觏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疾风回雨水明霞,
沙步丛祠欲暮鸦。
九日清尊欺白发,
十年为客负黄花。
登高怀远心如在,
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
可能无地落乌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景象,风雨交加中,水面明亮如霞。傍晚时分,沙土小路通向村庄的祠堂,天空中飞翔的乌鸦正准备归巢。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举杯畅饮的我却感到白发苍苍,十年来身在异乡,心中惆怅,负担着黄花的思念。登高远望,心中不禁怀念,尽管年岁渐长,但心情仍然愉悦。淮海之地的年轻士子,难道没有地方可以施展才华?

注释:

  • 疾风:猛烈的风。
  • 回雨:指雨后,水面上光辉闪烁的景象。
  • 丛祠:丛林中的祠堂。
  • 清尊:指酒杯,象征饮酒。
  • 白发:指老年,白头发。
  • 黄花:指重阳节时吃的菊花,象征长寿。
  • 登高:指在九月九日这天的登高活动,寓意远望和思念。
  • 乌纱:指官帽,象征权位或地位。

典故解析:

  • 九月九日:重阳节,传统节日,习俗是登高和饮菊花酒,象征长寿和健康。
  • 白发:常用来象征年老和对往日青春的怀念。
  • 乌纱帽:古代文人或官员的象征,表明对仕途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生平未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重阳时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身为异乡客,经历十年,虽有心境的变化,但内心依旧对家国充满牵挂。

诗歌鉴赏:

《九日寄秦觏》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诗中“疾风回雨水明霞”开篇以自然景象引入,描绘出重阳节的秋日氛围,渲染了诗人的心境。接着,诗人提到“九日清尊欺白发”,流露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体现出对衰老的无奈与对过往的追忆。

在“登高怀远心如在”中,诗人借登高的行为表达了对远方的眷恋,尽管年岁已高,但仍有一腔热情与理想未曾忘却。最后“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一句,不仅表达出对年轻人在历史舞台上奋斗的期待,同时也隐含着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宋代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疾风回雨水明霞: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象,风雨交加后,水面如霞光闪烁,象征着一种美好却又略显忧伤的景象。
  • 沙步丛祠欲暮鸦:描写黄昏时分,沙土小路通向村庄的祠堂,乌鸦归巢,暗示着归属与思乡的情感。
  • 九日清尊欺白发:在重阳节举杯畅饮,感叹自己白发苍苍,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十年为客负黄花:身在异乡十年,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如同重阳节的黄菊,带着惆怅与负担。
  • 登高怀远心如在:登高望远,尽管身处异地,心中仍然寄托着对故乡的惦念。
  • 向老逢辰意有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对时间和生活的感悟也愈加深刻。
  • 淮海少年天下士:提到淮海地区的年轻人才,表现出对后辈的期许与关心。
  • 可能无地落乌纱:质疑年轻士子在社会中是否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反映出对现实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与期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疾风:象征变幻莫测的时光。
  • 白发:代表老年与对青春的追忆。
  • 黄花:象征长寿与对故乡的思念。
  • 乌纱:象征地位与权力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2. 诗人表达了对哪种情感的思考?

    • A. 对财富的渴望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名利的追求
  3. “淮海少年天下士”的含义是什么?

    • A. 年轻人缺乏机会
    • B. 年轻人应当努力
    • C. 年轻人享有特权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时光的珍惜,但李白更为豪放,陈师道则显得更加细腻和沉思,反映了宋代诗人的内敛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