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

时间: 2025-04-29 04:22:01

伤时惜别心交加,支颐一向千咨嗟。

旷野风吹寒食月,

广庭烟著黄昏花。

长拟醺酣遗世事,若为局促问生涯。

夫君亦是多情者,几处将愁殢酒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友人
作者: 韩偓 〔唐代〕

伤时惜别心交加,
支颐一向千咨嗟。
旷野风吹寒食月,
广庭烟著黄昏花。
长拟醺酣遗世事,
若为局促问生涯。
夫君亦是多情者,
几处将愁殢酒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惜别之情。诗人感叹时光流逝,离别之苦交织在心头,常常支着头叹息不已。冷清的旷野上,寒风吹拂着寒食节的月亮,黄昏时分的庭院里,烟雾缭绕,花朵在微风中摇曳。诗人常常希望借酒浇愁,忘却世间的烦恼,却不知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困扰。诗人认为,朋友也是多情之人,常常在酒家里沉浸于忧愁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伤时: 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 惜别: 对离别的珍惜与不舍。
  • 支颐: 用手撑着下巴,表示沉思或叹息。
  • 千咨嗟: 形容频繁的叹息与感慨。
  • 寒食: 指寒食节,古代节日,祭祖的日子。
  • 烟著: 烟雾缭绕,形容景象朦胧。
  • 长拟: 常常想要。
  • 醺酣: 醉酒,陶醉的状态。
  • 局促: 受限,狭窄的感觉。
  • 殢酒: 沉浸于酒中,借酒消愁。

典故解析:

  • 寒食节: 古代节日,纪念介子推,期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象征着哀思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字君平,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际离别频繁之时,诗人对离别与思念的情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寄友人》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开篇即以“伤时惜别”引入,营造出一种伤感的基调,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思念。随后通过“支颐一向千咨嗟”,表现出诗人无奈的心境,时常沉思与感慨。

诗中“旷野风吹寒食月”用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数字“寒食月”更是勾起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随着诗的推进,诗人希望借酒消愁,却又感到“局促”,难以逃避生存的困扰,这种矛盾心理让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复杂。最后两句提到“夫君亦是多情者”,不仅深化了友人的形象,也让诗人和友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传达了对生活的共鸣与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伤时惜别心交加: 伤感时光流逝,惜别之情交织在心头。
  2. 支颐一向千咨嗟: 常常用手撑着下巴,叹息不已。
  3. 旷野风吹寒食月: 在旷野中,寒风吹拂着寒食节的月亮。
  4. 广庭烟著黄昏花: 广阔的庭院里,烟雾缭绕,黄昏时分的花朵摇曳。
  5. 长拟醺酣遗世事: 常常想要借酒浇愁,忘却世间的烦恼。
  6. 若为局促问生涯: 但却感到局促,难以面对生活的困扰。
  7. 夫君亦是多情者: 朋友也是个多情的人。
  8. 几处将愁殢酒家: 常常在酒家里沉醉于愁苦中。

修辞手法:

  • 比喻: “支颐”比喻沉思,表现诗人的内心状态。
  • 拟人: “烟著”让烟雾具有人性,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氛围。
  • 对仗: 每两句之间音韵和谐,形成对仗的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离别、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与对生活的无奈,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寒食月: 象征着逝去的时光与对过往的怀念。
  2. 黄昏花: 代表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黄昏象征着结束与思考。
  3. 酒家: 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烦恼时,常用酒来解忧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受是怎样的?

    • A. 愉快
    • B. 伤感
    • C. 无所谓
  2. “寒食月”指的是什么节日?

    • A. 清明节
    • B. 中秋节
    • C. 寒食节
  3. 诗中提到的“局促”指的是什么样的状态?

    • A. 自由
    • B. 受限
    • C. 快乐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1. 李白《将进酒》: 同样表达了借酒消愁的情绪,但更显豪放与洒脱。
  2. 杜甫《月夜忆舍弟》: 侧重于思乡情与亲情的交织,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