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去》

时间: 2024-09-19 21:21:13

纷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

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

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去
作者: 韩偓 〔唐代〕
纷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
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
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

白话文翻译:

窗外纷纷的言语交错,重温约定如踏青般美好。
终究会在某个地方相逢,但无非是想要离去的时刻。
恨意深沉,书信中的情感无法尽述,宠爱至极,心中却多了几分疑虑。
惆怅的桃源之路,唯有在梦中才能知晓。

注释:

  • 纷纭:纷乱交错,形容声音或言语繁杂。
  • 重约:重温旧约,重新约定见面。
  • 蹋青:踏青,春天出游、游玩的活动。
  • 欲去:想要离去。
  • 恨深:恨意深重。
  • 宠极:宠爱到了极点。
  • 桃源:桃花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理想的世外桃源。
  • 梦寐知:在梦中知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字景仁,号清白,唐代诗人,以其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作通常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尤其擅长描写爱情与离别。

创作背景:

《欲去》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在表达对爱情的眷恋与不舍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无奈。在“纷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中,诗人通过窗外的喧嚣,象征着爱情的复杂与多变;而“重约”则传达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的“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不仅反映了对重逢的渴望,更暗示了相逢的时刻却是离别的前奏,显露了对未来的无奈和惆怅。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尽管情感深厚,但却因过度的宠爱而产生疑虑,显示出对关系的脆弱性的担忧。最后一句“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更是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推向高潮,桃源象征着理想的归宿,而诗人只能在梦中寻求慰藉,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无尽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失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纷纭隔窗语:形容窗外的言语喧闹而繁杂,暗示着外部环境的纷扰。
  2. 重约蹋青期:重温过往的约定,踏青的美好时光,带有怀旧的情感。
  3. 总得相逢处:强调未来必定会有重逢的时刻。
  4. 无非欲去时:无论如何,那时的重逢终究是为了告别。
  5. 恨深书不尽:深厚的情感无法通过书信表达完全,传达出情感的复杂性。
  6. 宠极意多疑:过度的溺爱导致内心的疑虑,展现出对情感的脆弱。
  7. 惆怅桃源路:对理想生活的惆怅与向往。
  8. 惟教梦寐知:只有在梦中才能体会到那种理想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桃源象征理想生活,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拟人:将情感拟人化,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爱情的追求与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人在感情中所面临的矛盾与挣扎。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人与外界的隔绝,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 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和归宿,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书信:象征着情感的传递与表达,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重约蹋青期”中的“蹋青”指的是什么?

    • A. 踏青出游
    • B. 踏青之地
    • C. 春天的活动
    • D. 以上皆是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着_____

  3. 判断题:诗人对未来的重逢持乐观态度。 (对/错)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理想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杜甫与李白的作品均涉及离别与思念的主题。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思乡之情,而李白的《将进酒》则以豪放的方式表现对人生的态度。两者与《欲去》在情感的复杂性与对理想的追求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