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月亭》

时间: 2025-01-10 18:56:31

灯火动鱼矶,湖边过鸟稀。

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

长啸风生座,高吟露满衣。

闲情无日厌,岸帻对清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伫月亭
灯火动鱼矶,湖边过鸟稀。
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
长啸风生座,高吟露满衣。
闲情无日厌,岸帻对清晖。

白话文翻译:

灯火在鱼矶上摇曳,湖边飞过的鸟儿稀少。
孤独的明月已经很久没有升起,五匹骏马也无法归来。
我长啸一声,风生在我的座位上,高声吟唱,露水沾满了衣襟。
无忧无虑的闲情,日日都不觉得厌烦,岸边的帽子在清晨的阳光下轻轻摆动。

注释:

字词注释:

  • 鱼矶:指钓鱼的地方,水边的岩石。
  • 孤蟾:孤独的明月,这里用蟾蜍比喻明月,因“蟾”与“月”谐音。
  • 五马:指五匹马,象征归途的艰难。
  • 长啸:高声长鸣,表达豪情。
  • 岸帻:岸边的帽子,象征闲适的心情。
  • 清晖:清晨的阳光。

典故解析: 在古代诗歌中,月常常被用作孤独与思乡的象征,尤其在夜晚的意境中。同时,“长啸”与“高吟”也常见于文人表达自己情感与豪情的方式,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与人生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冲斋,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主张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崇尚儒家文化,作品多以史实为基础,风格严谨。

创作背景: 《伫月亭》创作于诗人晚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闲情逸致。

诗歌鉴赏:

《伫月亭》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中,灯火与鱼矶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夜晚的幽静氛围,湖边的鸟儿飞过,暗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置身于这份宁静之中,感受到孤独又自在的心境。

“孤蟾久未上”,明月的缺失象征了诗人深深的孤寂,而“五马不成归”则暗示着归属感的缺失与人生的无常。此时,诗人发出长啸,借助自然的力量表达情感,似乎在与天地对话。诗的最后,提到“闲情无日厌”,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对自然的热爱,虽有孤独,但心中却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极具韵味,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情感的细腻流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灯火动鱼矶:描绘了夜晚湖边灯火摇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
  2. 湖边过鸟稀:鸟儿稀少,突显了环境的宁静与孤独。
  3. 孤蟾久未上:明月的缺席象征着诗人的孤独感。
  4. 五马不成归:表达归属感的缺失,暗示人生的无常。
  5. 长啸风生座:诗人通过长啸与自然互动,表达情感。
  6. 高吟露满衣:吟唱中,露水沾湿衣衫,暗示着诗人的洒脱与自然的亲密。
  7. 闲情无日厌: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享受,反映出一种恬淡的心态。
  8. 岸帻对清晖:清晨的阳光照耀,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孤蟾比喻明月,增强了孤独的感觉。
  • 拟人:长啸、吟唱赋予自然以生命,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闲适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火:象征人间的温暖与情感。
  • 孤蟾:象征孤独与思乡。
  • 五马:象征归属感的缺失与人生的无常。
  • 长啸:象征内心的豪情与对自然的呼唤。
  • 露水:象征新生与清新,反映诗人的洒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蟾”指代什么? A. 星星
    B. 明月
    C. 太阳
    D. 云朵

  2. 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 A. 通过长啸
    B. 通过哭泣
    C. 通过争吵
    D. 通过沉默

  3. 诗中提到的“岸帻”象征什么? A. 忧愁
    B. 闲适
    C. 忍耐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诗人以月亮思乡,情感深邃;而司马光则更多体现出对生活的淡泊与闲适。
  • 李白: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为主题,但侧重于思念亲人,情感更为直接与浓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及其他古典文学作品
  • 现代诗词分析书籍与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