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杂诗二十首》

时间: 2025-01-11 08:45:49

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谗言多、被逐出国的无奈,以及对国家仁义的思考。屈原在江边行走,昭王在水边询问;包茅曾经因为贡品问题而受到责备,香草则在自持芬芳。广袤的山川依旧存在,渔夫的歌声则与乡野的生活交融在一起。

注释

  • 信谗:相信谗言。
  • :逐出,驱逐。
  • 伐国:指的是攻击国家或破坏国家的行为。
  • :仁义,指有道德、有情义的行为。
  • 屈子: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
  • 昭王:指楚昭王,屈原的君主。
  • 包茅:古代贡品之一,指一种草。
  • 香草:指芬芳的草本植物。
  • 莽苍:形容山川的苍茫。
  • :属于。
  • 野人:指生活在乡野、自然中的人。

典故解析

  • 屈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昭王:昭王是楚国的一位君主,其与屈原的关系反映了政治权力与个人理想的冲突。
  • 包茅香草:这些意象象征着自然和人情的交融,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润,号梅溪,北宋时期的诗人,以五言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脱俗。他在诗歌中融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其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宣州杂诗二十首》是梅尧臣在其流放生涯中所作,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国家、社会的思考。这首诗则体现了他对谗言与仁义的思考,表现了诗人面临政治迫害时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这首诗,展现了梅尧臣在流亡生涯中的思考与感悟。他通过对屈原历史的追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诗中提到的“信谗”与“伐国”构成了一种对比,揭示了谗言如何影响国家的命运,令人警醒。屈原的孤独与昭王的问询,反映出个人与国家之间深刻的矛盾与无奈。

此外,诗中“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渔民的生活,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乡野生活的向往。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人性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信谗多见逐:信任谗言的人很多,最终会遭到驱逐。
  2. 伐国岂无仁:攻击国家的行为难道就没有仁义吗?
  3. 屈子行江畔:屈原在江边徘徊。
  4. 昭王问水滨:昭王在水边询问屈原的情况。
  5. 包茅曾责贡:曾因贡品问题而受到责备。
  6. 香草自持纫:芬芳的草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编成花环。
  7. 莽苍山川在:广袤的山川依然存在。
  8. 渔歌属野人:渔夫的歌声与乡野的生活相连。

修辞手法

  • 对比:信谗与仁义的对比,突显了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善良。
  • 意象:屈原、昭王、草木、山川等意象,传达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永恒。
  • 拟人:香草“自持纫”,赋予植物以人性,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谗言与仁义的思考,表现了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挣扎,同时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屈原:象征忠贞与理想。
  • 昭王:象征权力与无知。
  • 香草:象征纯洁与美好。
  • 莽苍山川:象征自然的永恒与宽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信谗多见逐,指的是: A. 受到信任的人
    B. 相信谗言的人

  2. 填空题:屈子行江畔,昭王问____

  3. 判断题: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对自然的赞美。 (对/错)

答案

  1. B
  2. 水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屈原《离骚》:同样表现了对国家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 李白《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由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杜甫:梅尧臣的诗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交融,而杜甫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人道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这首诗,感受梅尧臣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