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宫怀古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36:12

邓志喜时出,陈君锓板勤。

地灵原首望,天柱更三分。

没骨难寻箬,无心且看云。

大丹如易与,妙道不传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邓志喜时出,陈君锓板勤。
地灵原首望,天柱更三分。
没骨难寻箬,无心且看云。
大丹如易与,妙道不传文。

白话文翻译:

邓志在喜悦时出山,陈君在锯木上辛勤劳作。
地灵的气息本是最初的眺望,天柱更是分成了三段。
没有骨架的竹子难以寻找,心无所挂的我只想看那浮云。
大丹之道似乎易于传授,但妙道并不通过文字传达。

注释:

  • 邓志:指邓志喜,古代隐士,喜爱山水。
  • 陈君:指陈君锓,可能是另一位隐士或山林工作者。
  • 地灵:大地的灵气。
  • 天柱:指高耸的山峰或天柱般的物体。
  • 没骨:形容没有骨架的竹子,隐喻缺乏根基。
  • 大丹:指道教的内丹,象征修炼成就。
  • 妙道:指高深的道理。

典故解析:

  • 邓志喜陈君锓可能是指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也可能是诗人虚构的隐士,以此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大丹妙道是道教文化的概念,反映出诗人对道教哲学的思考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一清(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中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家思想的追求。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洒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洞霄宫怀古 其二》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追思和对自然的感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隐逸和道教思想受到重视,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隐士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教哲学的深刻思考。前两句以人物入手,描绘了邓志和陈君的隐逸生活,展现了他们在自然中的快乐与勤劳。接着用“地灵原首望,天柱更三分”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后两句则转向哲学思考,“没骨难寻箬,无心且看云”表现了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诗人在此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体现了道教的无为而治。最后一句“大丹如易与,妙道不传文”则揭示了修道的艰难与高深,强调真正的道理无法通过文字传达,需亲自体验和领悟。

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美好,又有哲理的思考,展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邓志喜时出:描绘邓志在心情愉悦时出游,体现隐士的洒脱。
  2. 陈君锓板勤:陈君在木工工作,表现勤劳与踏实。
  3. 地灵原首望:自然的灵气最初吸引人们的目光,暗示自然的魅力。
  4. 天柱更三分:天柱山高耸,仿佛被分成三段,描绘壮丽的景象。
  5. 没骨难寻箬:没有骨架的竹子难以寻找,暗示缺乏基础的事物难以存在。
  6. 无心且看云:无所牵挂,悠闲地观望云彩,表现心境的自由。
  7. 大丹如易与:内丹修炼似乎易于获得,反映对修道的思考。
  8. 妙道不传文:高深的道理不能仅凭文字传达,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邓志喜时出,陈君锓板勤”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用“天柱”比喻高耸的山峰,形象生动。
  • 象征:大丹与妙道象征修道的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与自然景观,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思考了修道的艰难与真正的智慧,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与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邓志与陈君:代表隐士的生活态度,象征自由与隐逸。
  • 地灵:自然的气息,象征生命与活力。
  • 天柱:高耸的山峰,象征理想与追求。
  • :象征自在与无拘无束的心境。
  • 大丹妙道:象征道教的理想与深邃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邓志和陈君分别代表什么?
    A. 隐士的生活态度
    B. 道教思想
    C. 自然景观

  2. “天柱更三分”中“天柱”指的是什么?
    A. 竹子
    B. 高山
    C. 云彩

  3. 诗中提到的“大丹”是指什么?
    A. 物质财富
    B. 道教的内丹
    C. 自然现象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隐逸生活与自然景观。
  • 李白《庐山谣》:展现对自然的热爱与道教思想。

诗词对比:

钱一清《洞霄宫怀古 其二》王维《山居秋暝》都描绘了隐士生活和自然美景,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而钱一清则强调了对道教哲学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道教与中国文学》
  • 《古诗词解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