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方山》

时间: 2025-04-27 19:35:47

层峦飞阁势重重,十里遥闻薄暮钟。

榜鹤巢边攀古木,向云升处上高峰。

光浮溪水天心月,响作涛声涧底松。

洞府相传多胜迹,待随僧去访仙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上方山
层峦飞阁势重重,
十里遥闻薄暮钟。
榜鹤巢边攀古木,
向云升处上高峰。
光浮溪水天心月,
响作涛声涧底松。
洞府相传多胜迹,
待随僧去访仙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上方山的壮丽景色。层层山峦犹如飞阁,重重叠叠;在十里外都能听到傍晚钟声的回响。作者在鹤巢附近攀登古老的树木,向着云端升去,登上高峰。溪水映照着天上的明月,松树底下的涛声与溪水的流淌交相呼应。山中的洞府传说中有许多胜迹,期待能够跟随僧人去探寻那仙人的足迹。

注释:

  • 层峦:高耸的山峦。
  • 飞阁:形容山峦高耸,似有楼阁飞升。
  • 薄暮:指傍晚时分。
  • 榜鹤巢:在鹤巢边上,榜可以理解为标志或指引。
  • 升处:升起的地方。
  • 光浮:光辉浮动,形容水面上的月光。
  • 响作:发出声音。
  • 涛声:水波声。
  • 洞府:洞穴和居所,隐喻仙人居所。
  • 胜迹:胜利的迹象,名胜古迹。
  • 随僧:跟随僧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索禄,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体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山水游历的热潮,许多诗人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上方山作为游历的地点,可能寄托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游上方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方山的壮丽景色,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全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从层峦飞阁到溪水明月,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中“层峦飞阁势重重”一句,既展现了山的雄伟,也暗示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诗人在鹤巢边攀古木,向云升处上高峰,表现了对自然的探求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接着,诗人描绘了溪水中的明月和松涛的声音,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交响。最后,诗人提到洞府和胜迹,表达了对仙人踪迹的追寻,寄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层峦叠嶂的壮丽景观,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
    • 第二联通过钟声的描写,渲染出傍晚宁静的氛围。
    • 第三联表现诗人的探求精神,攀登古木以期接近云端。
    • 第四联则通过光影的描绘,形成一种宁静而又和谐的自然景象。
    • 第五联提及洞府和胜迹,进一步深化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层峦飞阁”比喻山峦的高耸。
    • 对仗:如“榜鹤巢边”和“向云升处”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 拟人:溪水与月光的描绘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层峦:象征着高远、深邃的理想境界。
  • 薄暮钟声:代表着宁静和时间的流逝。
  • 鹤巢:象征着隐逸和自由。
  • 明月:代表着纯洁和理想。
  • 洞府:象征着仙人居所,隐喻着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层峦飞阁”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山的高耸
    • B. 湖水的波动
    • C. 乡村的宁静
  2. 诗人想要跟随谁去探寻仙踪?

    • A. 朋友
    • B. 僧人
    • C. 游客
  3. “光浮溪水天心月”中的“天心月”指的是什么?

    • A. 高山之巅
    • B. 水中的月影
    • C. 天空中的星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隐逸的情怀。
  • 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更加豪放的笔触,展现了对山水的崇拜与向往,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