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般涉调)》

时间: 2025-02-04 16:20:07

藕丝衫翦猩红窄。

衫轻不碍琼肤白。

缦鬓小横波。

花楼东是家。

上湖闲荡桨。

粉艳芙蓉样。

湖水亦多情。

照妆天底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般涉调)》
作者:张先 〔宋代〕

藕丝衫翦猩红窄。
衫轻不碍琼肤白。
缦鬓小横波。
花楼东是家。
上湖闲荡桨。
粉艳芙蓉样。
湖水亦多情。
照妆天底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身穿红色藕丝衫,轻盈的衣服并不妨碍她白皙的肌肤。她的发髻上点缀着小巧的装饰,微微的波浪让她更显妩媚。她的家在花楼的东边,闲暇时常在湖上划船,宛如粉色的荷花一般美丽。湖水也似乎充满了柔情,映照着她清丽的妆容。

注释

  • 藕丝:一种用藕的纤维制作的丝,质地轻柔。
  • 猩红:鲜艳的红色。
  • 琼肤:形容皮肤白皙如玉。
  • 缦鬓:缦,轻薄的丝织物;鬓,指鬓发,形容发型。
  • 花楼:指楼阁中有花的地方,通常用来形容美丽的环境。
  • 芙蓉:指荷花,象征美丽和纯洁。
  • 多情:形容湖水柔情似水,富有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子容,号云溪,北宋时期的词人,生于1045年,卒于1120年。他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之一,其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著称。张先在词中的表现手法上,常运用清丽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菩萨蛮》写作于张先的晚年,正值北宋社会的繁荣与动荡交替的时期。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

诗歌鉴赏

《菩萨蛮(般涉调)》是一首描绘女性美丽形象的词作,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词人对美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开头两句以“藕丝衫”和“猩红”的对比,勾勒出女子优雅的身姿与肤色的鲜明对比,立即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同时,词中提到的“缦鬓小横波”不仅表现了女子的妩媚,还传达出一种轻盈、灵动的气质。

接下来的描写转向环境,“花楼东是家”一句,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宁静的氛围。女子在湖上划船,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她的闲适和自在。最后两句“湖水亦多情,照妆天底清”,则通过湖水的映照,进一步突显女子的美丽,感情也愈加深厚,展现了诗人对女性美的赞美。

整首词在意象和情感上都表现出一种温柔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充分体现了宋代词人的细腻与婉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藕丝衫翦猩红窄:藕丝制成的衫,裁剪得窄小而鲜红,显得轻盈。
  2. 衫轻不碍琼肤白:衫轻盈薄,不影响女子白皙的肌肤。
  3. 缦鬓小横波:发髻上装饰的轻纱微微波动,显得轻盈妩媚。
  4. 花楼东是家:她的家在花楼的东边,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5. 上湖闲荡桨:她在湖上悠闲地划着小船。
  6. 粉艳芙蓉样:她宛如粉色的荷花,娇艳动人。
  7. 湖水亦多情:湖水也充满了柔情,似乎爱慕着她。
  8. 照妆天底清:湖水映照着她的妆容,显得格外清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女子比作芙蓉,突显其美丽。
  • 拟人:湖水被赋予了“多情”的特点,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词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语言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的赞美,体现了词人对女性形象的细腻刻画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柔情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愉悦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藕丝:象征轻盈和优雅。
  • 猩红:代表热情与活力。
  • 琼肤:象征纯洁与美丽。
  • 芙蓉:象征女性的美丽和高洁。
  • 湖水:象征柔情与自然的亲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菩萨蛮》中的“藕丝”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丝织品
    C. 一种颜色
    D. 一种花卉

  2. 诗中提到的“花楼东是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归属感
    B. 失落
    C. 忧伤
    D. 寂寞

  3. “湖水亦多情”中的“多情”是指什么? A. 湖水的颜色
    B. 湖水的温度
    C. 湖水对女子的爱慕
    D. 湖水的波动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张先的《菩萨蛮》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对于女性形象的赞美,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的思考与感伤。两者在风格上都体现了宋代婉约派的特征,但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