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州腊夜》

时间: 2025-01-22 17:06:24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桂州腊夜
戎昱 〔唐代〕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白话文翻译:

在夜深三更的时候坐着,归家的路却遥远无比。
雪声在竹林旁边轻轻响起,寒冷的梦境依然萦绕在心头。
黎明的角声伴着残余的漏水,孤独的灯光映照着碎落的花瓣。
两年跟随骠骑,辛苦跋涉在天涯路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更尽:指夜晚的三更时分,即深夜。
  • 万里赊:形容归家的路途遥远。
  • 雪声偏傍竹:雪落的声音在竹子旁边特别清晰。
  • 寒梦:寒冷的梦,指对家乡的思念。
  • 晓角:指清晨的角声。
  • 残漏:指漏水的声音。
  • 孤灯落碎花:孤独的灯光照亮了落下的花瓣。
  • 骠骑:指快速的骑兵。

典故解析:

  • “骠骑”本是古代骑兵的称谓,常用于形容勇猛的骑兵,暗示作者曾参与征战,经历风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边塞生活和思乡情怀,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腊月之夜,正值寒冬,诗人可能身处异地,思念故乡和亲人,表现出对战争生活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诗歌鉴赏:

《桂州腊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而著称,诗中通过对夜晚、雪声、灯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首句“坐到三更尽”直接引入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感,三更之时,正是人们最容易思念故乡的时刻。接着“归仍万里赊”,则进一步强调了归家的遥远与艰辛,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对家的渴望。

“雪声偏傍竹”一句,描绘了冬夜雪中竹林的情景,雪的声音在竹林中显得格外清晰,象征着孤独的心境。随后“寒梦不离家”则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尽管身处异地,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家乡的梦境。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描绘了黎明时分的景象,“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在清晨的角声和孤灯的映照下,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明显,仿佛在叹息着岁月的流逝与无常。

最后一句“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诗人经过两年的征战,经历了辛苦的生活,归家的希望似乎变得更加渺茫,表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坐到三更尽:夜深时分,表达了诗人在静谧夜晚中的沉思。
  2. 归仍万里赊:回家的路途遥远,暗示了离乡的艰难。
  3. 雪声偏傍竹:雪声映衬出寒冷的环境,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4. 寒梦不离家:思乡之情使得寒冷的梦境愈发真实。
  5. 晓角分残漏:清晨的钟声与漏水声交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6. 孤灯落碎花:孤灯照耀着凋零的花瓣,暗示着孤独与无奈。
  7. 二年随骠骑:自述经历的辛苦与战斗的生活。
  8. 辛苦向天涯: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助与彷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寒梦”比喻思念之情。
  • 对仗:如“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雪、竹、灯等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和孤独的主题展开,表现了战士在外征战时的内心挣扎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渗透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寒冷、孤独与思念。
  • :代表坚韧与清高,隐喻诗人的品格。
  • :象征希望与温暖,然而在孤独中显得微弱。
  •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暗示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坐到三更尽”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晚上十点
    • B. 深夜
    • C. 清晨
    • D. 中午
  2. 诗中提到的“骠骑”指的是?

    • A. 步兵
    • B. 骑兵
    • C. 弓箭手
    • D. 船员
  3. 诗人思念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 A. 朋友
    • B. 故乡
    • C. 战友
    • D. 自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思乡情怀,但更多地反映出对家庭的忧虑与牵挂。
  • 李白的《静夜思》则以更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直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