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

时间: 2025-04-28 18:49:40

自爱栖迟海上山,于今误入利名关。

无端世事愁边见,不住乡心梦里还。

三伏炎蒸劳案牍,五更风雨立朝班。

也知窃禄浑无补,逐逐光阴好是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爱栖迟海上山,于今误入利名关。
无端世事愁边见,不住乡心梦里还。
三伏炎蒸劳案牍,五更风雨立朝班。
也知窃禄浑无补,逐逐光阴好是閒。

白话文翻译:

我喜欢在海上的山中静居,如今却误入了名利的陷阱。
无缘无故地看到世事的烦恼,不断在梦中回忆故乡。
三伏时节的炎热让我在案头劳作,五更时分的风雨让我在朝廷上立足。
我也知道偷取职务是毫无意义的,逐渐流逝的光阴,还是悠闲的好。

注释:

  • 栖迟:栖息、滞留。
  • 利名关:指追逐名利的困境。
  • 无端:没有原因。
  •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案牍:指文书、事务。
  • 窃禄:指不义之财或职位。
  • 逐逐:逐渐、慢慢地。

典故解析:

“名利关”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口,意指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扰与挫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炜,明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主要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迁频繁,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名利的压力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述怀》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深刻思考的诗。诗人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与对故乡的怀念。开头两句通过描绘自己“栖迟海上山”的理想生活,与“误入利名关”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接着,诗人提及世事愁苦的无奈,显示出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后两句则描绘出诗人在官场中艰辛的生活,尽管身处风雨中,依然意识到名利的虚幻与无用,最终选择放逐自己于光阴的悠闲之中。整首诗用词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又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1. 自爱栖迟海上山:表现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
  2. 于今误入利名关:揭示了诗人被名利所困的现实。
  3. 无端世事愁边见:表达了对世事纷扰的无奈。
  4. 不住乡心梦里还: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5. 三伏炎蒸劳案牍:描述身处炎热与繁忙的工作环境。
  6. 五更风雨立朝班:描绘晨雨中的艰辛。
  7. 也知窃禄浑无补:反映对名利的认知,明白其空虚无益。
  8. 逐逐光阴好是閒:最后选择悠闲度日,享受光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自爱栖迟”与“误入利名”,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通过对“世事”的描述,赋予其人性化情感。
  • 象征:名利象征着世间的纷扰与诱惑。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名利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在现实的困境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逸,反映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 海上山:象征理想与宁静的生活。
  • 利名:象征世俗的诱惑与困扰。
  • 乡心:代表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光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利名关”指代什么?

    • A. 追求名利的困境
    • B. 自然环境
    • C. 家庭
    • D. 朋友关系
  2. “三伏炎蒸”中的“三伏”指代的是什么?

    • A. 冬天
    • B. 夏天
    • C. 春天
    • D. 秋天
  3. 诗人最终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逃避现实
    • C. 享受闲暇
    • D. 忍受烦恼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观书有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李白的豪放与陈炜的沉思形成对比,李白在追求理想与自由的同时,也反映出对名利的无视;而陈炜则在名利面前展现出更多的思考与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