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黄仲秉即转运使治之东作亭扁以楚翠盖取杜陵所谓楚岫千峰翠者属客赋诗》

时间: 2025-01-26 07:21:28

维衡屹南荒,作镇自开辟。

蟠根结地厚,面势倚空碧。

陂陀数州境,高下相接迹。

麓山乃其趾,神秀固未极。

定王十里城,处处见山色。

知谁长在眼,嗟此尘中客。

观风君独暇,延纳到几席。

得句恍忘言,寄兴渺今昔。

自君之东来,民瘼极探索。

仁言彻九关,宁惧虎豹厄。

诹询遍南亩,民肥吾则瘠。

筑亭一舒啸,逮此百忧隙。

看山傥不愧,隐几亦聊适。

寄语后来者,此意当无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维衡屹南荒,作镇自开辟。蟠根结地厚,面势倚空碧。陂陀数州境,高下相接迹。麓山乃其趾,神秀固未极。定王十里城,处处见山色。知谁长在眼,嗟此尘中客。观风君独暇,延纳到几席。得句恍忘言,寄兴渺今昔。自君之东来,民瘼极探索。仁言彻九关,宁惧虎豹厄。诹询遍南亩,民肥吾则瘠。筑亭一舒啸,逮此百忧隙。看山傥不愧,隐几亦聊适。寄语后来者,此意当无斁。

白话文翻译

维衡山屹立在南荒之地,自古以来就是镇守之山。它的根基深厚,山势高耸入云。山脉连绵,跨越数州,高低起伏。麓山是它的起点,其神秀之美尚未达到极致。定王的城池在十里之外,处处可见山色。不知谁会一直注视着这些山,感叹我们这些尘世中的过客。观察风物的你独自闲暇,邀请到几席之间。得到诗句后恍然忘言,寄托的情感跨越古今。自从你东来,深入探索民间疾苦。仁慈的言辞穿透重重障碍,不惧虎豹的威胁。遍访田间地头,百姓富足我便安心。筑亭以舒展胸怀,在这百忧之中找到一丝空隙。看山若无愧于心,静坐亦感舒适。寄语后来者,这种意境应当不会厌倦。

注释

  • 维衡: 指衡山,位于今湖南省。
  • 南荒: 指南方的边远地区。
  • 蟠根结地厚: 形容衡山根基深厚。
  • 面势倚空碧: 形容山势高耸,直插云霄。
  • 陂陀: 形容山势起伏不平。
  • 麓山: 指衡山的起点。
  • 定王: 指古代的定王城,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
  • 观风君: 指作者自己或某位官员,观察民风。
  • 延纳到几席: 邀请到座位上。
  • 民瘼: 指民间的疾苦。
  • 仁言彻九关: 仁慈的言辞穿透重重障碍。
  • 诹询遍南亩: 遍访田间地头。
  • 筑亭一舒啸: 筑亭以舒展胸怀。
  • 隐几亦聊适: 静坐亦感舒适。
  • 无斁: 不会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自然山水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为广汉黄仲秉所建的亭子题写的。黄仲秉是当时的转运使,负责地方的财政和物资调配。亭子建在转运使治所的东边,取名“楚翠”,寓意楚地的山色之美。张栻借此机会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官员关心民生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衡山为背景,通过对山势的描绘,展现了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中“蟠根结地厚,面势倚空碧”等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衡山的高大和深远。同时,诗人通过对定王城和山色的对比,表达了对尘世过客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黄仲秉的赞美,称颂他深入民间,关心民生,筑亭以舒展胸怀,体现了诗人对官员的期望和对民生的关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维衡屹南荒,作镇自开辟: 衡山屹立在南荒之地,自古以来就是镇守之山。
  2. 蟠根结地厚,面势倚空碧: 形容衡山根基深厚,山势高耸入云。
  3. 陂陀数州境,高下相接迹: 山脉连绵,跨越数州,高低起伏。
  4. 麓山乃其趾,神秀固未极: 麓山是它的起点,其神秀之美尚未达到极致。
  5. 定王十里城,处处见山色: 定王的城池在十里之外,处处可见山色。
  6. 知谁长在眼,嗟此尘中客: 不知谁会一直注视着这些山,感叹我们这些尘世中的过客。
  7. 观风君独暇,延纳到几席: 观察风物的你独自闲暇,邀请到几席之间。
  8. 得句恍忘言,寄兴渺今昔: 得到诗句后恍然忘言,寄托的情感跨越古今。
  9. 自君之东来,民瘼极探索: 自从你东来,深入探索民间疾苦。
  10. 仁言彻九关,宁惧虎豹厄: 仁慈的言辞穿透重重障碍,不惧虎豹的威胁。
  11. 诹询遍南亩,民肥吾则瘠: 遍访田间地头,百姓富足我便安心。
  12. 筑亭一舒啸,逮此百忧隙: 筑亭以舒展胸怀,在这百忧之中找到一丝空隙。
  13. 看山傥不愧,隐几亦聊适: 看山若无愧于心,静坐亦感舒适。
  14. 寄语后来者,此意当无斁: 寄语后来者,这种意境应当不会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蟠根结地厚”比喻衡山根基深厚,“面势倚空碧”比喻山势高耸。
  • 夸张: 如“仁言彻九关”夸张地表达了仁慈言辞的力量。
  • 对仗: 如“陂陀数州境,高下相接迹”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衡山的描绘和对黄仲秉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官员关心民生的期望。诗中既有对自然山水的深情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衡山: 象征着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 定王城: 象征着尘世中的繁华与过客。
  • 山色: 象征着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宁静。
  • 筑亭: 象征着舒展胸怀和寻找心灵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维衡”是指哪座山? A. 泰山 B. 衡山 C. 华山 D. 嵩山

  2. 诗中的“定王十里城”位于哪个地方? A. 湖南省长沙市 B. 湖北省武汉市 C. 江西省南昌市 D. 广东省广州市

  3. 诗中提到的“观风君”是指谁? A. 张栻自己 B. 黄仲秉 C. 定王 D. 朱熹

  4. 诗中提到的“筑亭一舒啸”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筑亭以观赏风景 B. 筑亭以舒展胸怀 C. 筑亭以纪念古人 D. 筑亭以避暑

答案:

  1. B. 衡山
  2. A. 湖南省长沙市
  3. A. 张栻自己
  4. B. 筑亭以舒展胸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张栻的《广汉黄仲秉即转运使治之东作亭扁以楚翠盖取杜陵所谓楚岫千峰翠者属客赋诗》与杜甫的《望岳》:两首诗都以山为背景,但张栻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官员的期望和对民生的关怀,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多首诗作,有助于对比分析张栻与杜甫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有助于了解张栻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诗句

维衡屹南荒,作镇自开辟。下一句是什么

蟠根结地厚,面势倚空碧。上一句是什么

蟠根结地厚,面势倚空碧。下一句是什么

陂陀数州境,高下相接迹。上一句是什么

陂陀数州境,高下相接迹。下一句是什么

麓山乃其趾,神秀固未极。上一句是什么

麓山乃其趾,神秀固未极。下一句是什么

定王十里城,处处见山色。上一句是什么

定王十里城,处处见山色。下一句是什么

知谁长在眼,嗟此尘中客。上一句是什么

知谁长在眼,嗟此尘中客。下一句是什么

观风君独暇,延纳到几席。上一句是什么

观风君独暇,延纳到几席。下一句是什么

得句恍忘言,寄兴渺今昔。上一句是什么

得句恍忘言,寄兴渺今昔。下一句是什么

自君之东来,民瘼极探索。上一句是什么

自君之东来,民瘼极探索。下一句是什么

仁言彻九关,宁惧虎豹厄。上一句是什么

维衡屹南荒,下一句是什么

作镇自开辟。上一句是什么

作镇自开辟。下一句是什么

蟠根结地厚,上一句是什么

蟠根结地厚,下一句是什么

面势倚空碧。上一句是什么

面势倚空碧。下一句是什么

陂陀数州境,上一句是什么

陂陀数州境,下一句是什么

高下相接迹。上一句是什么

高下相接迹。下一句是什么

麓山乃其趾,上一句是什么

麓山乃其趾,下一句是什么

神秀固未极。上一句是什么

神秀固未极。下一句是什么

定王十里城,上一句是什么

定王十里城,下一句是什么

处处见山色。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