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马氏草堂复斋听雪 平生求友人千里,永夜论心雪满窗。 为问蒲团听修竹,何如一舸泛清江。
白话文翻译:
一生都在寻求远方的知己,长夜漫漫,我们心意相通,窗外雪花纷飞。 试问坐在蒲团上聆听修竹的声音,怎能比得上乘一叶扁舟在清澈的江水上漂流呢?
注释:
- 平生:一生。
- 求友:寻求朋友。
- 永夜:长夜。
- 论心:心意相通。
- 蒲团:用蒲草编成的坐垫,常用于打坐或冥想。
- 修竹:高洁的竹子。
- 一舸:一艘小船。
- 泛清江:在清澈的江水上漂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是在某个冬夜,作者在马氏草堂与友人论道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与友情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冬夜,作者在马氏草堂与友人论道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知己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室内与室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友情的向往。首句“平生求友人千里”,展现了作者对远方的知己的渴望;次句“永夜论心雪满窗”,则描绘了长夜中与友人心意相通的情景。后两句通过对比坐在蒲团上聆听修竹的声音与乘舟泛江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清新自然的诗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平生求友人千里”,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知己的渴望,千里之外的友人象征着遥远的理想与追求。
- 次句“永夜论心雪满窗”,描绘了长夜中与友人心意相通的情景,雪满窗则增添了冬夜的静谧与纯净。
- 第三句“为问蒲团听修竹”,通过坐在蒲团上聆听修竹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 末句“何如一舸泛清江”,则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室内与室外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然与友情的向往。
- 象征:千里之外的友人象征着遥远的理想与追求,修竹象征着高洁品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远方的知己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通过对比室内与室外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千里、永夜、雪满窗、蒲团、修竹、清江。
- 详细解释:千里象征着遥远的理想与追求,永夜象征着长久的思考与等待,雪满窗增添了冬夜的静谧与纯净,蒲团象征着冥想与宁静,修竹象征着高洁品质,清江象征着自由与清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平生求友人千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远方的知己的渴望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权力的追求
-
诗中“永夜论心雪满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A. 春夜花开 B. 夏夜蝉鸣 C. 秋夜月明 D. 冬夜雪飘
-
诗中“为问蒲团听修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向往? A. 对繁华都市的向往 B. 对高洁品质的向往 C.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 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
诗中“何如一舸泛清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渴望?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权力的渴望 C. 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D. 对孤独的渴望
答案:1. A 2. D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 吕祖谦的《题临安邸》: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马氏草堂复斋听雪》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对友情的渴望,而朱熹的诗更侧重于对学问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多首诗作,是了解张栻诗歌风格的重要参考书。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了解张栻创作背景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