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四年秋月重葺三洲岩题壁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4:08: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岩内造成一大堂,千精百巧与谁当。
无心幻出云窝洞,有志登临居上方。
白日得闲过白日,风光莫负好风光。
天公知我好幽景,故把三洲别业庄。
白话文翻译:
在岩洞里修建了一座大堂,精妙绝伦,难以与他人相比。
无意中幻化出一个云窝般的洞穴,有志于登高的人可以在此安居。
阳光正好,无事时便悠闲地度过白天,风光要好好珍惜。
老天知道我喜欢幽静的景色,因此特别为我安排了三洲的别业庄园。
注释:
- 岩内:指岩石内部。
- 大堂:宽敞的大厅。
- 千精百巧:形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
- 无心:无意中。
- 幻出:幻化出来。
- 云窝洞:像云窝一样的洞穴,形容环境幽静舒适。
- 有志:有志向的人。
- 得闲:有空闲时间。
- 风光莫负:不要辜负美好的风光。
- 天公:天上的神明,指老天。
- 幽景:幽静的景色。
- 三洲:指山水之间的一个地方,寓意隐居之所。
- 别业庄:别墅,指与世隔绝的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逢升,明代诗人,生于嘉靖年间,晚年曾隐居于浙江,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国家动荡,社会动乱,诗人选择隐居山水之间,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诗中描绘的三洲岩是李逢升隐居的理想之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岩内大堂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精巧而宁静的隐居之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岩内造成一大堂”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幽静的环境和工艺的精妙,诗人在此空间中感受到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的结合。接着,诗人以“无心幻出云窝洞”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自然流露,体现了自然的无意之美。
“白日得闲过白日”一句则转向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强调了在闲暇时光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而“风光莫负好风光”则是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热爱,鼓励人们要好好享受眼前的美好。
最后,诗人用“天公知我好幽景,故把三洲别业庄”总结,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仿佛是上天知晓诗人的心愿,特意安排了这样的美景,以供他享受。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是李逢升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岩内造成一大堂:岩石内部建立了一个宽大的大厅,象征着诗人向往的理想居所。
- 千精百巧与谁当:这里的工艺精湛,形容其独特的工艺与设计。
- 无心幻出云窝洞:无意中形成的如云窝般的洞穴,展示了自然的奇妙。
- 有志登临居上方:有志之士可以在此高处安居,隐喻理想与追求。
- 白日得闲过白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悠闲度过时光。
- 风光莫负好风光:要珍惜美好的自然风光。
- 天公知我好幽景:天知道我爱好幽静的景色。
- 故把三洲别业庄:因此特意为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居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窝洞”形象地描绘出洞穴的美丽和幽静。
- 拟人:通过“天公知我”赋予自然以情感,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 对仗:如“白日得闲过白日,风光莫负好风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象征隐居的环境,代表坚固与静谧。
- 大堂:象征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文化和艺术。
- 云窝洞:象征自然的灵动与和谐,表现出幽静的生活状态。
- 白日:象征光明与希望,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风光:象征自然美,体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逢升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D. 唐代 -
诗中提到的“云窝洞”象征什么? A. 诗人的理想
B. 自然的奇妙
C. 隐居的环境
D. 生活的繁忙 -
诗人用什么来表达对幽静景色的喜爱? A. 直接描述
B. 比喻
C. 拟人
D. 反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二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李逢升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逢升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