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筠辞》

时间: 2025-04-28 23:00:24

湘之山兮西迤,湘之水兮东骛。

何箘皦兮孔多,望不极兮湘之浦。

帝子去兮云中,俾夫人兮延伫。

曾莫树兮椒兰,又莫揽兮蘅杜。

载雨兮载阴,滔滔乎谁与度?

将以遗予兮琅玕,抱幽贞兮永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之山兮西迤,湘之水兮东骛。
何箘皦兮孔多,望不极兮湘之浦。
帝子去兮云中,俾夫人兮延伫。
曾莫树兮椒兰,又莫揽兮蘅杜。
载雨兮载阴,滔滔乎谁与度?
将以遗予兮琅玕,抱幽贞兮永固。

白话文翻译

湘水的山脉向西延展,湘水的流向东奔腾。
何等的明亮与繁多,望不到尽头的湘岸。
帝子在云中远去,让夫人静静地等待。
曾经没有树木的椒兰,也没有采摘的蘅杜。
承载着雨水与阴云,滔滔不绝的水流,有谁能够渡过?
将要赠送给我的琅玕,怀抱着幽静与贞洁,永远坚固。

注释

  • 湘之山:指湘江沿岸的山脉。
  • 帝子: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或神仙。
  • 琅玕:一种美玉,象征珍贵的礼物。
  • 椒兰:一种香草,常用作诗歌中的意象。
  • 蘅杜:另一种香草,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翰,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留传,但其诗作以清丽婉约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湘筠辞》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的时期,诗中多描绘湘水山川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湘筠辞》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与自然意象的古诗。全诗以湘水与湘山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湘江自然风光的赞美与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开篇的“湘之山兮西迤,湘之水兮东骛”直接引入湘江的地理环境,描绘出山水的壮丽。接着,通过“何箘皦兮孔多”,表现出对这一景色的无限眷恋,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帝子去兮云中”,似乎蕴含着一种离别的哀愁和期待,形成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最后,诗人以“将以遗予兮琅玕,抱幽贞兮永固”收束,表达了一种渴望与追求,体现出对真挚情感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出诗人对湘水的珍视与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富有哲思与情感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湘之山兮西迤:描绘湘江的山脉向西延伸,展现出自然的壮丽。
  2. 湘之水兮东骛:描绘湘水奔流向东,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不息。
  3. 何箘皦兮孔多:表达对湘水明亮与繁多的赞美。
  4. 望不极兮湘之浦:眼望湘岸,似乎看不到尽头,表现出无尽的思绪与情感。
  5. 帝子去兮云中:引入神话传说,营造神秘氛围,暗示离别。
  6. 俾夫人兮延伫:夫人在等待,表现出一种期待与惆怅。
  7. 曾莫树兮椒兰:表达对自然的珍视,强调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8. 又莫揽兮蘅杜:同样表达对香草的向往,象征纯净与美好。
  9. 载雨兮载阴:描绘自然的多样性,水的丰富与变化。
  10. 滔滔乎谁与度:表达对流动不息的水的感慨,象征人生的无常。
  11. 将以遗予兮琅玕:将美玉赠予他人,象征珍贵的情感。
  12. 抱幽贞兮永固:怀抱着幽静与贞洁的情感,渴望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帝子”比喻理想中的人,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更加生动。
  • 对仗:如“载雨兮载阴”,形成了和谐的音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真挚情感的渴望,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水:象征生命的流动,寄托诗人的情感。
  • 帝子:象征理想与追求,带有神秘色彩。
  • 琅玕:象征珍贵的感情与美好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湘筠辞》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胡翰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帝子”指代的是? A. 普通人
    B. 神仙
    C. 英雄
    D. 文人

  3. 诗中“将以遗予兮琅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离别
    C. 珍惜与期望
    D. 对抗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湘筠辞》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皆表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但李白更注重豪放与奔放,而胡翰则偏向细腻与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湘江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