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九首)》
时间: 2025-01-11 17:16: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万里堠,日日送远行。
轻车列千驷,骠骑悬双旌。
西出横门道,意气倾公卿。
铍戟夹左右,部曲联若星。
疾驱呼延塞,深入休屠城。
旄头无时落,边风旦暮惊。
刻功燕然石,受爵天子廷。
既获世间愿,复垂身后名。
借问毛锥子,区区何所营。
白话文翻译
长安距离遥远,天天有人送别远行者。
轻便的车马排列如千匹骏马,骠骑军的旗帜高高悬挂。
向西出横门大道,豪情满怀,气势如公卿。
铍戟在左右相夹,士兵像星星一样聚集。
疾速奔赴呼延塞,深入敌方的休屠城。
旄头的旗帜从未落下,边境的风早晚都在惊动。
将功勋刻在燕然石上,接受天子的封爵。
既然已经实现了世间的愿望,何不继续追求身后的名声?
请问毛锥子,你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
注释
- 堠:指居住地,这里指长安。
- 骠骑:指骠骑军,古代一种骑兵部队,武勇之士。
- 铍戟:一种长矛,古代士兵的武器。
- 部曲:士兵或随从,指随行的部队。
- 疾驱:快速奔跑,指迅速出行。
- 燕然石:传说中刻有功勋的石碑,象征功成名就。
- 毛锥子:古代一种武器,这里用作隐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翰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于明代中期,擅长古体诗。他的作品常融入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风格清新而有力,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拟古》是胡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崇敬以及对自身理想的追求。诗中表现出对壮烈人生的赞美和对成就的渴望,体现了对战争和荣耀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拟古》通过对古代英雄豪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诗中开头以长安为背景,表达了送别远行者的情景,反映出人们对英雄出征的渴望与敬仰。轻车千驷、骠骑双旌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令人感受到行军的壮观。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出征的场景,铍戟和部曲的结合,象征了战士们的团结与勇敢,仿佛星辰般闪耀。疾驱呼延塞、深入休屠城,则表现了出征的决心与勇气,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理解与接受。
随着诗的深入,旄头无时落、边风旦暮惊的描写,增添了紧迫感,暗示着战争的艰辛与不易。刻功燕然石、受爵天子廷的意象则象征着功成名就后的荣耀和历史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对成就的渴望。
最后,借问毛锥子,区区何所营,诗人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目标与追求,反映出对名利的质疑与反思。这种自省的情感,使整首诗在豪情壮志中又添了一丝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安万里堠,日日送远行。
描述长安的遥远和人们频频送别,展现出一种离别的情感。 -
轻车列千驷,骠骑悬双旌。
形象地描绘出轻便的车马和骠骑军的壮丽场景,增强了诗的气势。 -
西出横门道,意气倾公卿。
表达出出征的豪情,暗示着在这条道路上,士兵们的志向与愿望。 -
铍戟夹左右,部曲联若星。
描述士兵与武器的组合,展现出军队的团结与勇敢。 -
疾驱呼延塞,深入休屠城。
强调出征的急迫性与目标,暗示出对敌方的侵袭。 -
旄头无时落,边风旦暮惊。
通过旄头与边风的描写,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气氛。 -
刻功燕然石,受爵天子廷。
表现出对成就与荣耀的渴望,象征着历史的追忆。 -
既获世间愿,复垂身后名。
反映出对名声的追求,强调个人理想的重要性。 -
借问毛锥子,区区何所营。
最后以反思的语气,提出对追求目标的质疑,引发读者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轻车列千驷,骠骑悬双旌”,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部曲比作星星,突显了士兵的勇敢和团结。
- 夸张:通过“万里堠”及“千驷”来渲染壮丽的场景,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追求名利与理想,表现出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以及对个人成就的渴望。同时,诗人在最后一问中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展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着遥远的理想与追求。
- 骠骑:象征勇敢与豪情,代表着出征的士兵。
- 旄头:象征战争的不断进行与士气的昂扬。
- 燕然石:象征功成名就,历史的铭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铍戟”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武器
C. 一种交通工具 -
诗人提到的“长安”的意义主要指什么?
A. 遥远的目标
B. 繁华的城市
C. 战争的起点 -
诗的最后一句“借问毛锥子,区区何所营”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人生目标的反思
C. 对战争的赞美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行路难》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行路难》相比,胡翰的《拟古》更多地体现了对成就与功名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奋斗精神。两者虽然都表现出豪情壮志,但侧重点不同,胡翰的诗更注重集体的荣誉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胡翰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代诗歌史》